筐筥

kuāng jǔ [ kuang ju]
注音 ㄎㄨㄤ ㄐㄨˇ

词语释义

筐与筥的并称。方形为筐﹐圆形为筥。亦泛指竹器。

词语解释

  1. 筐与筥的并称。方形为筐,圆形为筥。亦泛指竹器。

    《诗·周颂·良耜》:“或来瞻女,载筐及筥。” 郑玄 笺:“筐筥,所以盛黍也。”《左传·隐公三年》:“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宋 苏轼 《雨后行菜圃》诗:“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未任筐筥载,已作杯盘想。”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凡民以有易无,使市官平之,皆以稻、麦、百穀、竹、木、漆、陶、铁、筐筥……盐酒、笔楮使相当;其名田者赋於官亦用是。”

引证解释

⒈ 筐与筥的并称。方形为筐,圆形为筥。亦泛指竹器。

《诗·周颂·良耜》:“或来瞻女,载筐及筥。”
郑玄笺:“筐筥,所以盛黍也。”
《左传·隐公三年》:“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宋苏轼《雨后行菜圃》诗:“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未任筐筥载,已作杯盘想。”
清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凡民以有易无,使市官平之,皆以稻、麦、百穀、竹、木、漆、陶、铁、筐筥……盐酒、笔楮使相当;其名田者赋於官亦用是。”

汉字详情

kuāng [kuang]
部首: 624
笔画: 12
五笔: TAG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SMG
四角: 8871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匡声。本义:筐子,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2) 同本义。后亦用柳条或荆条等编成

维筐及筥。——《诗·召南·采筥筥》。注:方曰筐,圆曰筥

载筐及筥。——《诗·周颂·良耜》

錡釜之器。——《左传·隐公三年》

具扑曲筥筐。——《淮南子·时则》。注:“员底曰筥。”

约者有筐箧之藏。——《荀子·荣辱》

糗一筐。——《国语·楚语》

背筐,手长鑱。——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筐篚(盛物竹器);筐簏(盛物的竹器);筐笼(泛指盛物竹器);筐箩(箩筐。竹篾等编的盛器);筐篓(盛物的两种竹器)

(4) 簪

柱不可以摘齿,筐不可以持屋。——《淮南子》。高诱注:“筐, 小簪也。”

(5) 同“匡”

大夫不里椁,士不虞筐。——《礼记》

(6) 又如:筐当(匡当。用以限定所制物件形状、大小的框架)

(7) ∶方正;方 。如:筐床(匡床。方正而舒适的床);菜筐

英文翻译

bamboo basket or chest

方言集汇

◎ 粤语:hong1 kwaang1 kwaang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ong1 [客英字典] kiong1 [海陆丰腔] kiong1 [梅县腔] kian1 kiong1 [陆丰腔] kiong1 [宝安腔] k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kiong1 [东莞腔] ki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王陽合平聲合口三等khyang/qvangkʰĭwaŋ
[ju]
部首: 624
笔画: 12
五笔: TKKF
仓颉: HRHR
四角: 886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圆筲箕

筥,筲也。从竹,吕声。——《说文》

筥,饭器,受五升。秦谓莒也。——《字林》

维筐及筥。——《诗·召南·采蘋》。传:“方曰筐,圆曰筥。”

具扑曲筥筐。——《淮南子·时则》

(2) 又如:筐筥(方筐圆筲箕)

(3) 箱

筥,箱也。亦盛杯器笼曰筥。——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量词

禾四把

把谓之秉,秉四曰筥。——《小尔雅》

四秉曰筥。——《仪礼·聘礼》

英文翻译

round-shaped bamboo basket for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2
◎ 客家话:[宝安腔] gi3 [海陆丰腔] gi3 [客语拼音字汇] gi3 [台湾四县腔] gi3 [客英字典] gi3 [梅县腔] gi3
◎ 潮州话:g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許上聲開口三等kĭokiox/k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