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疲力倦

jīn pí lì juàn [ jin pi li juan]
注音 ㄐ一ㄣ ㄆ一ˊ ㄌ一ˋ ㄐㄨㄢ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犹言筋疲力尽。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鲁迅《花边文学 安贫乐道法》:“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点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

成语用法

筋疲力倦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指非常辛苦。

引证解释

⒈ 犹言筋疲力尽。

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点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

筋疲力倦的网络释义

筋疲力倦

  • 筋疲力倦,是汉语词汇,出自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 筋疲力倦造句

    其他人都惊慌的看着乌南,一直等到乌南筋疲力倦停下手才神色松缓了点。
    你走属灵旅程是否未走得筋疲力倦?
    你走属灵旅程是否已走得筋疲力倦?
    先瞳看得出,虽然自己让极力奉承的蓝馨极尽欢愉,但她的确已经筋疲力倦了。
    哎呀,在下打了这半天实在筋疲力倦,连下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汉字详情

    jīn [jin]
    部首: 624
    笔画: 12
    五笔: TELB
    五行:
    仓颉: HBKS
    四角: 88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肉,从力,从竹。因为竹多筋,故从“竹”。本义:附着在骨上的韧带)

    (2) 同本义

    筋,肉之力也。——《说文》

    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藏生成论》

    强者在内而摩其筋。——《考工记·弓人》

    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先折筋骨。——清· 方苞《狱中杂记》

    筋骨尽脱。——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筋皮(筋骨与皮肉);筋厮锁(身体已肢解,只剩筋络相连。比喻山河破碎);筋血(精力与血汗);筋条(身体结实强健);筋马(筋骨强健而不过于肥壮的马)

    (4) 肌肉的旧称 。如:筋丝无力(没有一点力气);筋疙疸(凸出的肌肉)

    (5) 静脉 。如:筋脉

    (6) 类似或可比作肋的东西 。如:叶筋;丝瓜筋;橡皮筋

    (7) 加强物、加固物 。如:钢筋

    (8) 植物的脉络 。如:这菜筋多嚼不烂

    英文翻译

    muscles; tendons

    方言集汇

    ◎ 粤语:gan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n1 [东莞腔]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客英字典] gen1 gin1 [海陆丰腔] gin1 [梅县腔] gin1 [陆丰腔] gin1 [客语拼音字汇] gin1 [宝安腔] g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一欣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舉欣平聲開口三等kĭənkion
    [pi]
    部首: 513
    笔画: 10
    五笔: UHCI
    五行:
    仓颉: KDHE
    四角: 001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疒,皮声。病字旁念 chuáng,据甲骨文,象人躺在床上害病的样子。以它作形旁的字一般与疾病有关。本义:疲乏;困倦)

    (2) 同本义

    疲,劳也。——《说文》

    疲,乏也。——《玉篇》

    苶然疲役。——《庄子·齐物论》

    疲马之死也。——《淮南子·俶真》

    士民疲病于内。——《韩非子·初见秦》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资治通鉴》

    (3) 又如:精疲力尽;疲敝(疲乏困苦);疲玩(疲塌轻忽);疲曳(疲弱困顿,比喻年老);疲钝(疲倦困顿);疲顽(疲困倦怠);疲匮(疲累困乏);疲弊(困苦穷乏,是疲敝);疲人(疲困之人);疲耗(困顿耗损);疲匮(劳累穷乏);疲羸(困苦穷乏)

    (4) 衰老;衰弱

    以疲马犬羊为币。——《管子·小筐》。注:“谓瘦也。”

    (5) 又如:疲癃(衰老龙钟或有残疾的人);疲冗(衰弱无能);疲劣(衰弱恶劣);疲羸(衰弱)

    (6) 厌倦

    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后汉书·光武帝纪》

    动词

    (1) 停止

    余欣秦土,忽有此经。…载玩载咏,欲疲不能,遂佐对校。—— 晋· 道安《鞞婆沙序》

    (2) 疲软 。如:橡胶期货交易在疲了一阵之后,收盘时又稍稍坚稳了一点

    (3) 衰败;凋敝 。如:疲暮(暮年;衰老);疲老(衰老);疲瘵(凋敝);疲罢(疲敝,衰败)

    英文翻译

    feel tired, be exhausted; weak

    方言集汇

    ◎ 粤语:pei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pi2 [海陆丰腔] pi2 pi1 [宝安腔] pi2 pi1 [台湾四县腔] pi2 pi1 [客英字典] pi1 pi2 [东莞腔] pi2 [梅县腔] pi2
    ◎ 潮州话:p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羈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bie/byebʰĭe
    [li]
    部首: 217
    笔画: 2
    五笔: LT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KS
    四角: 40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动词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副词

    (1)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英文翻译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lik6
    ◎ 客家话:[陆丰腔] lit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东莞腔] lit8 [沙头角腔] lit8 [宝安腔] lit8
    ◎ 潮州话:lag8 (lâk 旧时:lâ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林直職開入聲開口三等ləklik/liok
    juàn [juan]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UDB
    五行:
    仓颉: OFQU
    四角: 29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卷声。本义:疲倦,劳累)

    (2) 同本义

    倦,疲也。——《汉书·司马相如传》集注

    倦狭路之迫隘。——潘岳《西征赋》

    不继之以倦。——《礼记·表记》

    居之无倦。——《论语》

    士卒罢倦。——《汉书·严助传》

    文倦于事。——《战国策·齐策四》

    劳苦倦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鸟倦飞而知还。——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相公倦。——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困倦(疲乏想睡);倦程(倦于旅程);倦飞(疲于飞行。以鸟自比,比喻归隐);倦怯(倦怠而没心绪);倦惫(疲倦困惫);倦闷(疲倦烦闷);倦劳(疲倦劳累)

    (4) 懈怠,厌烦,厌倦

    诲人不倦。——《论语》

    则徧而不倦。——《国语·晋语》。注:“懈也。”

    (5) 又如:闷倦(烦闷厌倦);倦游(厌于游宦而想辞官);倦笔(不经心的手笔);倦世(厌倦于俗世的生活)

    动词

    (1) 蹲坐,双臂贴近身体弯下腰去,或蜷腿并用臀部贴近地面。通“踞”

    方倦龟壳而食蛤梨。——《淮南子》

    (2) 衰减

    居贫苦而志不倦。——《论衡》

    英文翻译

    be tired of, weary

    方言集汇

    ◎ 粤语:gyun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n5 (kioi5) gien3 [梅县腔] kian3 [东莞腔] ken5 [客语拼音字汇] kian4 [陆丰腔] kian6 [客英字典] ken3 kien5 [海陆丰腔] kien5 (kioi5) gien3 [宝安腔] k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三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渠卷仙B合去聲合口三等仙Bgyenh/gwenngʰĭw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