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弟声。本写作“弟”。本义:次第,次序)
(2) 同本义。有时也用于数字前表示次序
第,次也。——《小尔雅·广诂》
书称题亦言第,因其第次也。——《释名·释书契》。按,用于书册次弟字,故又加竹。”
楚国第。——《左传·哀公十六年》。释文:“次第也。”
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 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等第(名次等级);第次(等级;次第);第老的(排行最小的);第三本《诗经》(指宋朱熹编注的《诗经传》);第六感觉(指眼、耳、鼻、舌、身五官所属的视、听、嗅、味、触觉五种感觉以外的敏锐感觉)
(4) 大官的住宅。本指古代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后也通称上等房屋为第
北阙甲第。——张衡《西京赋》。 薛注:“馆也。”
公大怒…出…旬乃还第。——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第宇(官邸);第舍(宅第,住宅);第室,第屋(第宅);第馆(第宅);府第;宅第;私第;门第;进士第
(6) 科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的功名
十余年,书生用(因)甲第为相国。——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及第;落第;不第
动词
品第;评定 。如:第名(评定名次);第目(犹品第);第功(评定功劳等次);第品(评定品级;评定高低)
代词
〈方〉∶这 。如:第位(这位);第塔(方言。这里);第歇(方言。现在;此刻)
副词
(1) ∶这
(2) 仅;只;只是;尽管;只管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明史·海瑞传》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但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ti5 [客英字典] ti5 [台湾四县腔] ti5 [宝安腔] ti3 [沙头角腔] ti5 [梅县腔] ti5 [海陆丰腔] ti5 [东莞腔] ti3 [客语拼音字汇] ti4
◎ 潮州话:doiⁿ6 [饶平、揭阳、潮阳]do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第 | 特計 | 定 | 齊開 | 去聲 | 霽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deh/dey | dʰiei |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2) 一加一的和
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说文》
因二以济民行。——《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
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二加四得六;总数为二;二府(大肠和小肠;二太爷);二形(男女两性);二难(指难兄难弟,即蔡、宋两御史);二仪(两仪。指天地、阴阳);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二氏(释教与道教);二军(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二南(原指《诗经》中的《周南》与《召南》借指淑女与君子相配);二星(银子二钱。星,秤杆上的记数点);二天(再嫁;嫁二夫)
(4) 百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十时对二十的省称 。如:一百二
(5) 千位数后接着整数二百时对二百的省称 。如:八千二
(6) 万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千时对二千的省称 。如:四万二
(7) 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8) 又如:二手(副手,二把手);二尹(知县副职县丞的别称);二舍(二公子,二少爷。舍:舍人。原为官名,后用以称显贵人家子弟);二甲(殿试的第二等);二门(指大门内的一道总门)
形容词
(1) 两样;有区别 。如:二屋里(另住一处。比喻说话岔了道);二价(异议)
(2) 不专一;不忠诚 。如:有二心;二四(放肆,胡作非为);二三(三心二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6 [客语拼音字汇] ngi4 [沙头角腔] gni5 [陆丰腔] gni6 [梅县腔] ngi5 ng5 [台湾四县腔] ngi5 [客英字典] ngi5 [宝安腔] ngi5 [东莞腔] ngi5
◎ 潮州话:no6 (nõⁿ ) ri7 今又音r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二 | 而至 | 日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脂A | 止 | njiih/rih | nʑ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行,圭声。“街”,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本义:四路相通的大道)
(2) 城市的大道,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
街,四通道也。——《说文》
街,交道也。——《三苍》
街衢相经。——张衡《西京赋》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街谈巷议。——张衡《西京赋》
适通渠公之街。——《庄子·徐无鬼》
六多所以街天地也。——《管子·五行志》。注:“街犹阴阳多也。”
(3) 又如:大街小巷;街市(街巷;市井);街鼓(街上报更的鼓);街基(街直。台阶);街道厅(清代管理京城道路、沟渠的衙门);街官(街使。负责巡察市街的官员);街卒(古时负责清扫道路的人)
(4) 市集
公孙枝徙,自敷于街。——《吕氏春秋·不苟》
(5) 又如:街店(街市上的店铺);街面上(市面);街景(街市的景象);街肆(街市店铺);街滑子(街溜子。方言。指游荡街衢、不务正业的奸滑之徒);街镇(市镇)
(6) 径路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灵枢经》
此肾之街也。——《素问·热穴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i1 [东莞腔] gai1 [海陆丰腔] gai1 [陆丰腔] gai1 [台湾四县腔] kie1 gai1 [宝安腔] gai1 [客英字典] gai1 kiai1 ge1 [梅县腔] ke.1 gai1 giai1 [客语拼音字汇] gai1 gai1 giai1 gie1 gie1
◎ 潮州话:go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佳 | 古膎 | 見 | 佳開 | 平聲 | 佳 | 開口二等 | 蟹 | 佳 | kai | kre/kae |
详细解释
ōu
名词
(1) 一种中国古代容器。又用为容量单位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左传·昭公三年》
(2) 古代农民播种时所开的穴或沟称为“区” 。如:区田(指在田里按一定距离开挖穴,将种子播入其间的一种农作法。便于小范围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
(3) 姓氏
我区氏儿也。——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 另见
qū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品在匚中。“品”表示许多物品。“匚”(
),盛物的器具。本义:收藏)(2) 隐匿
区,踦区,藏匿也。——《说文》
吾文君文王作仆区之法。——《左传·昭公七年》
(3) 区别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论语·子张》
(4) 又如:区界(区别;界限);区明(区分明晰);区判(区分判别);区详(区分详明)
名词
(1) 区域;地区
造我区夏。——张衡《东京赋》。注:“区,域也。”
茂八区而菴谒焉。——左思《蜀都赋》。注:“四方八隅也。”
上下无常穷六区。——《思元赋》
冰天雪海之区。——〔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区夏(诸夏。中原地区,指中国);区宇(疆土境域);商店区;山区;市区;边区;区外(域外);区宇(境域;天下)
(3) 行政区划单位 。如:自治区;解放区;市辖区;县辖区。亦指区政府所在地。如:他在区里开了三天会
(4) 住宅,居住处 。如:区处(居住的地方);区士(守卫在宫外的士兵);区宇(殿宇);区舍(房屋)
(5) 特指小屋
浮玉之山,北望具区。——《山海经·南山经》
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汉书·胡建传》。颜师古注:“区者,小室之名,若今小庵屋之类耳。”
(6) 球场(如草地网球、网球戏、手球或篮球)上划分的区 。如:发球区;后区
(7) 人世间 。如:区中(人世间);区中缘(尘世的俗情);区中学(世俗的学问);区内(天下,宇内);区有(天下)
形容词
(1) 小,微小
宋国区区。——《左传·襄公十七年》
区区焉相乐也。——《吕氏春秋·务大》
吾道知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有中区事。——《关尹子》
(2) 又如:区区
(3) 平庸 。如:区区冗冗(庸庸碌碌);区区庸庸(平庸无能)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ku1 <姓>a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