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国际

dì sān guó jì [ di san guo ji]
繁体 第三國際
注音 ㄉ一ˋ ㄙㄢ ㄍㄨㄛˊ ㄐ一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第三国际 Dì-sān Guójì

(1) 即共产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在列宁领导下成立,1943年解散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of 1919-1943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见〖共产国际〗。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第三国际的敌人——军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觉得他们自己受了自由主义的欺骗。
2、共产国际(第三国际)作为一个高度集中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导机关存在了24年。
3、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三国际的建立,对控中国革命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4、列宁在第三国际期间,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换成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5、现在我们正处于始于1990年的第三种国际格局。这个格局中只有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美国,以及一系列的分散于各地区的大国。
6、我们已经听说过由日本七宝啤酒公司生产的太空啤酒,那是在2008年,这家公司以第三代国际空间站培育的大麦为原料生产出的啤酒。
7、为解决北高加索地区的危机,参加第三轮国际会议的代表一致认为,已经取得了进展。
9、作为一种有别于国家和政府间组织的第三类国际行为体,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之间已经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机制。
10、第三届国际零售商全球采购交易会和第一届农村商品交易会正在南京举行。
11、这新赛季第三个国际比赛日意味着贝尼特斯将不得不再次在梅尔伍德与那些年长和年轻的教练球员在一起工作。
12、第三是国际方面。
13、本文提出经济互赖与第三国国际互动之实证研究分析。
14、本文报道了第三届国际年会上新一代惯性约束聚变固体激光驱动器研究的进展。
15、第三,国际发展金融机构也应该在稳定世界经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6、我认为这已经是本赛季第三个国际比赛日,我们必须适应,我们不是唯一受此影响的俱乐部,其他的俱乐部都受此影响。
17、第三,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价格下跌压力增加。
18、这本书构成了墨西哥的第三次国际会议的人工智能,MICAI2004年在墨西哥城,2004年4月在墨西哥举行的审阅程序。
19、并且取得了第三届国际脑机接口竞赛第三名的好成绩,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作者于1997年7月7日至12日应邀参加了意大利米兰地区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鲟鱼会议。
21、昨天的中国杭州西溪第三届国际论坛上,十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湿地与文化”,作了主题发言。
22、第三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则重点研究了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资本流动引发金融动荡的内在动因。
23、文章介绍了第三届国际电磁兼容学术会议提供的有关电磁兼容标准化与认证的信息。
24、本文首先指出中国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
25、作品《正月十五》获第三届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赛铜奖。
26、在1992年第三届国际伊斯坦堡双年展中,赫斯特展出相当多作品。
27、曾担任过第二届、第三届国际APEC会议开幕式的钢琴领奏。
28、第三条国际道路运输应当坚持平等互利、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原则。

第三国际的国语词典

西元一九一九年成立于莫斯科,用来指挥世界共党活动的国际组织,创立人有列宁及第二国际内其他左派分子。一九四三年,史达林为获得美国支持,对抗纳粹,遂取消这组织。

第三国际的网络释义

第三国际

  • 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际,列宁领导创建,存在于1919~1943年,总部位于莫斯科,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第三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召开过7次代表大会、13次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
  •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1943年5月26日,苏共中央发表决定,完全同意解散共产国际。
  • 第三国际造句

    第三国际的敌人——军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觉得他们自己受了自由主义的欺骗。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三国际的建立,对控中国革命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列宁在第三国际期间,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换成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为解决北高加索地区的危机,参加第三轮国际会议的代表一致认为,已经取得了进展。
    作为一种有别于国家和政府间组织的第三类国际行为体,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之间已经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机制。
    第三届国际零售商全球采购交易会和第一届农村商品交易会正在南京举行。
    这新赛季第三个国际比赛日意味着贝尼特斯将不得不再次在梅尔伍德与那些年长和年轻的教练球员在一起工作。
    第三是国际方面。
    本文提出经济互赖与第三国国际互动之实证研究分析。
    本文报道了第三届国际年会上新一代惯性约束聚变固体激光驱动器研究的进展。
    第三,国际发展金融机构也应该在稳定世界经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我认为这已经是本赛季第三个国际比赛日,我们必须适应,我们不是唯一受此影响的俱乐部,其他的俱乐部都受此影响。
    第三,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价格下跌压力增加。
    并且取得了第三届国际脑机接口竞赛第三名的好成绩,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昨天的中国杭州西溪第三届国际论坛上,十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湿地与文化”,作了主题发言。
    第三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则重点研究了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资本流动引发金融动荡的内在动因。
    文章介绍了第三届国际电磁兼容学术会议提供的有关电磁兼容标准化与认证的信息。
    本文首先指出中国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
    作品《正月十五》获第三届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赛铜奖。
    第三条国际道路运输应当坚持平等互利、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原则。

    汉字详情

    [di]
    部首: 624
    笔画: 11
    五笔: TXH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NLH
    四角: 88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弟声。本写作“弟”。本义:次第,次序)

    (2) 同本义。有时也用于数字前表示次序

    第,次也。——《小尔雅·广诂》

    书称题亦言第,因其第次也。——《释名·释书契》。按,用于书册次弟字,故又加竹。”

    楚国第。——《左传·哀公十六年》。释文:“次第也。”

    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 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等第(名次等级);第次(等级;次第);第老的(排行最小的);第三本《诗经》(指宋朱熹编注的《诗经传》);第六感觉(指眼、耳、鼻、舌、身五官所属的视、听、嗅、味、触觉五种感觉以外的敏锐感觉)

    (4) 大官的住宅。本指古代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后也通称上等房屋为第

    北阙甲第。——张衡《西京赋》。 薛注:“馆也。”

    公大怒…出…旬乃还第。——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第宇(官邸);第舍(宅第,住宅);第室,第屋(第宅);第馆(第宅);府第;宅第;私第;门第;进士第

    (6) 科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的功名

    十余年,书生用(因)甲第为相国。——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及第;落第;不第

    动词

    品第;评定 。如:第名(评定名次);第目(犹品第);第功(评定功劳等次);第品(评定品级;评定高低)

    代词

    〈方〉∶这 。如:第位(这位);第塔(方言。这里);第歇(方言。现在;此刻)

    副词

    (1) ∶这

    (2) 仅;只;只是;尽管;只管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明史·海瑞传》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英文翻译

    sequence, number; grade, degre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6
    ◎ 客家话:[陆丰腔] ti5 [客英字典] ti5 [台湾四县腔] ti5 [宝安腔] ti3 [沙头角腔] ti5 [梅县腔] ti5 [海陆丰腔] ti5 [东莞腔] ti3 [客语拼音字汇] ti4
    ◎ 潮州话:doiⁿ6 [饶平、揭阳、潮阳]do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特計齊開去聲開口四等deh/deydʰiei
    sān [san]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GG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three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saam3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蘇甘平聲開口一等sam
    guó [guo]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MGI
    四角: 6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k3

    宋本广韵

    [ji]
    部首: 212
    笔画: 7
    五笔: BFI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LMMF
    四角: 7129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 ),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2) 同本义

    际,壁会也。——《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

    (3) 泛指合缝的地方;缝隙

    凿棺际而安之。——南朝 梁· 江淹《铜剑赞》

    覆盖周密无际。——《后汉书·张衡传》

    (4) 边缘

    东南大海际。——宋· 沈括《梦溪笔谈》

    横无际涯。——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川原无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岩际;水际;无边无际;边际;天际;九天之际;一望无际;分际;漫无边际

    (6) 时候;时机

    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去就之际。——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革灭之际。——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天宝之际。—— 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会议召开之际;兴利除害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际;实生此际

    (8) 中间,彼此之间

    利害之际。——宋· 苏轼《教战守》

    (9) 又如:国际;校际;省际;星际;脑际;胸际

    (10) 旁边;近旁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11) 其时;适逢…的时候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綦母潜《春泛若耶溪》

    (12) 又如:际此盛会

    动词

    (1) 交会;会合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泰》

    (2) 适逢;恰遇

    良辅超拔于际会。——《论衡·偶会》

    昔张士逊亦以旧学际遇,用太傅致仕。——《宋史·何执中传》

    豪杰相逢鱼得水,英雄际会弟投兄。——《水浒传》

    (3) 又如:遭际;际遇(幸遇;适逢);际会(遭遇;遇会;会合);际会风云(喻好的际遇);际逢(遇到)

    (4) 达到;连接

    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淮南子·原道》

    (5) 靠近或沿着

    北山陡起,下与河际。——《徐霞客游记·游龙门记》

    (6) 又如:际海;际水;际晓(犹黎明)

    英文翻译

    border, boundary, juncture

    方言集汇

    ◎ 粤语:zai3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