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第三世界
(1)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词语解释
指 亚洲 、 非洲 、 拉丁美洲 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人民文学》1977年第期:“对于兄弟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周总理 则要求我们从思想到行动都不能有大国沙文主义。”参见“ 第一世界 ”、“ 第二世界 ”。
引证解释
⒈ 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参见“第一世界”、“第二世界”。
引《人民文学》1977年第期:“对于兄弟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周总理则要求我们从思想到行动都不能有大国沙文主义。”
第三世界的国语词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苏联等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工业化国家外的第三国际势力。大战后,许多新兴国家为了应付共同的难题,在国际事务上渐行合作,遂形成一新势力集团,而拉丁洲一些旧时独立的国家因立场相近也加入此集团。
第三世界的网络释义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的翻译
第三世界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弟声。本写作“弟”。本义:次第,次序)
(2) 同本义。有时也用于数字前表示次序
第,次也。——《小尔雅·广诂》
书称题亦言第,因其第次也。——《释名·释书契》。按,用于书册次弟字,故又加竹。”
楚国第。——《左传·哀公十六年》。释文:“次第也。”
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 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等第(名次等级);第次(等级;次第);第老的(排行最小的);第三本《诗经》(指宋朱熹编注的《诗经传》);第六感觉(指眼、耳、鼻、舌、身五官所属的视、听、嗅、味、触觉五种感觉以外的敏锐感觉)
(4) 大官的住宅。本指古代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后也通称上等房屋为第
北阙甲第。——张衡《西京赋》。 薛注:“馆也。”
公大怒…出…旬乃还第。——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第宇(官邸);第舍(宅第,住宅);第室,第屋(第宅);第馆(第宅);府第;宅第;私第;门第;进士第
(6) 科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的功名
十余年,书生用(因)甲第为相国。——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及第;落第;不第
动词
品第;评定 。如:第名(评定名次);第目(犹品第);第功(评定功劳等次);第品(评定品级;评定高低)
代词
〈方〉∶这 。如:第位(这位);第塔(方言。这里);第歇(方言。现在;此刻)
副词
(1) ∶这
(2) 仅;只;只是;尽管;只管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明史·海瑞传》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但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ti5 [客英字典] ti5 [台湾四县腔] ti5 [宝安腔] ti3 [沙头角腔] ti5 [梅县腔] ti5 [海陆丰腔] ti5 [东莞腔] ti3 [客语拼音字汇] ti4
◎ 潮州话:doiⁿ6 [饶平、揭阳、潮阳]do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第 | 特計 | 定 | 齊開 | 去聲 | 霽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deh/dey | dʰiei |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三 | 蘇甘 | 心 | 談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談 | sa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2) 同本义
世,三十年为一世。——《说文》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
(3) 父子相继为世。一代(古礼规定,男子三十岁结婚生孩子,产生新一代)
父子相代为一世。——《字汇》
世室世世不毁也。——《公羊传·文公十三年》
世相朝也。——《周礼·大行人》
昔我先王世后稷。——《国语·周语》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孙权据有 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世功(累代的功绩);世世(代代);世治(世世代代地统治);世济(世代继承);世卿(指世代承袭的卿大夫);世职(父子相袭的官职);世爵(世代继承爵位);世谱(世系家谱);世将(世代为将);祖传世医
(5) 一生;一辈子
负刍必以魏,殁世事 秦。——《战国策·秦策》。注:“身也。”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清· 黄宗羲《原君》
(6) 又如:今生今世;尘世;来世;出世;入世;永世不忘
(7) 人世,世间;世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唐· 韩愈《马说》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一世之雄;举世闻名;世故;世尊(佛祖。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世涂(光天化日之下;亦常比喻处世的经历);世界路上(人世交际场中);世外桃源
(9) 时代;朝代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又如:近世;治世;浊世;盛世;乱世;先世;世屯(时世艰难);世务(当世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11) 岁;年
志国三世。——《礼记·曲礼》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12) 又如:世远事乖(年代久远,事情不顺)
(13) 地质年代的划分,短于一个纪而长于一个代的地质年代的分期 。如:古新世
(14) 世俗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易·乾》
(15) 后嗣;后人
卫瑞木叔者,子贡之世也。——《列子·杨朱》
(16) 又如:后世;官人以世(官人不以贤才而以父兄)
(17) 家世
陵不引决,忝世灭姓。——《汉书》
(18) 世族
以族论罪,以世举贵,虽欲无乱,得乎哉?——《荀子·君子》
(19) 又如:世家子弟(泛指世代做官人家的子弟);世家军籍(世代都是军人);世胄(贵族后裔;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20) 姓
形容词
(1) 有世交关系,表示两家之间世代交往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儒林外史》
(2) 又如:世先生(对世交的尊称);世侄;世台(对世交晚辈的尊称);世伯(对父辈朋友中年长于己父者的称呼);世叔(对父辈朋友中年小于己父者的称呼);世翁(对世代有交谊的长辈的尊称)
(3) 指嫡长
父之兄弟先生为世父。——《尔雅》
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故世子亦曰大子。——《释名》
卫世叔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4) 通“太”。大的
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庄子·大宗师》
(5) 又如:世利(大大有利于)
副词
(1) 既然,已经
小子世来你家,大姐不要说闲话。——元· 马致远《青衫泪》
(2) 从来;终归
我将这角门儿世不曾牢拴。——元· 王实甫《西厢记》
(3) 永远
再休想那章台走马郎,度你到西方…,世脱下皮囊。——元· 李寿卿《度翠柳》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e5 she.5 [东莞腔] si5 [客英字典] se5 shi5 [客语拼音字汇] se4 si4 [海陆丰腔] se5 shi5 [宝安腔] si5 | se5 [沙头角腔] si5 se5 [陆丰腔] se5 [台湾四县腔] se5 si5
◎ 潮州话:si3 (sì)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丗 | 舒制 | 書 | 祭A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祭A | 蟹 | sjed/sjey | ɕĭɛ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田,介声。本义:边垂,边境)
(2) 同本义
界,境也。——《说文》。按,田畔也。
界,垂也。——《尔雅》
田边谓之界。——《急就篇·顷町界亩》颜注
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墨子·号令》
去门十里以为界。——《韩非子·五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公孙丑下》
至燕南界。——《战国策·燕策》
迎公子于界。——《史记·魏公子列传》
境界危恶。——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界分(分界处;地界);界约(两国为明定疆界的界址而缔结的条约);界贼(扰乱国境的盗贼);界至(指边界)
(4) 界限;范围
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荀子·正议》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荀子·礼论》
奢俭之中,以礼为界。——《后汉书·马融传》
(5) 又如:界说(逻辑名词。即定义);界身子(北宋开封的一街巷名,为当时的商业区);界程(界限和范围);界墙(作为分界的墙壁)
(6) 指某一特殊的境域
蓬莱仙界海门通。——刘沧《宿题天霁寺诗》
(7) 又如:境界;上界;下界;外界;租界
(8) 职业、工作或性别等相同的一些社会成员的总体 。如:各界;知识界;新闻界;教育界
(9) 自然界物质的三大基本分界之一 。如:植物界;动物界
(10) 地层系统分类的最高一级,相当于地质年代中的代。界以下为系 。如:古生界
(11) 书纸上的行格,上下框为栏,直行为界 。如:界方(用以压纸的条状文具,也叫“界尺”);界行(纸或绢上的直行格);界笔(一种用于划直线的画笔)
动词
(1) 毗邻,毗连;接界
三国之与秦壤界而患急。——《战国策·秦策》
(2) 又如:东界黄海;界边(边界相接);界天(接天)
(3) 划分
瀑布飞流以界道。——孙卓《游天台山赋》
(4) 又如:界破(划破);界别(划分;区别);界朱(用红笔划成行格);界路(交叉路口);界断(划断;分开)
(5) 离间
界 泾阳,抵穰侯而代之。—— 扬雄《解嘲》
(6) 隔开 。如:界断(分隔开);界稻(农历十一月播种,次年四月收获的一种界于两年之间的稻);界隔(隔开);界障(界隔的屏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5 gai5 [客英字典] gai5 [沙头角腔] gai5 [东莞腔] gai5 [海陆丰腔] gai5 [梅县腔] giai5 [陆丰腔] gai5 [宝安腔] gai5 [客语拼音字汇] gai4 giai4 gie4
◎ 潮州话:gai3 go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誡 | 古拜 | 見 | 皆開 | 去聲 | 卦 | 開口二等 | 皆 | 蟹 | kraih/kaey | kɐ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