笞掠

chī lüè [chi lüe]
注音 ㄔ ㄌㄩㄝˋ

词语释义

拷打。

词语解释

  1. 拷打。

    《淮南子·时则训》:“﹝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笞掠,止狱讼。”《后汉书·陈禅传》:“及至,笞掠无筭,五毒毕加, 禪 意自若,辞对无变,事遂散释。”《新唐书·刘贶传》:“母病狂易,非笞掠不能安,左右皆亡去, 敦儒 日侍疾,体常流血,母乃能下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贾成之》:“吏不胜笞掠,强诬服。” 明 陆垹 《篑斋杂著·时务策》:“裸体笞掠,为辱已极,仁人之所深隐,况编伍乎,抵死乎,此其不审,甚非所以体天爱人。”

引证解释

⒈ 拷打。

《淮南子·时则训》:“﹝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笞掠,止狱讼。”
《后汉书·陈禅传》:“及至,笞掠无筭,五毒毕加, 禪意自若,辞对无变,事遂散释。”
《新唐书·刘贶传》:“母病狂易,非笞掠不能安,左右皆亡去, 敦儒日侍疾,体常流血,母乃能下食。”
宋洪迈《夷坚乙志·贾成之》:“吏不胜笞掠,强诬服。”
明陆垹《篑斋杂著·时务策》:“裸体笞掠,为辱已极,仁人之所深隐,况编伍乎,抵死乎,此其不审,甚非所以体天爱人。”

笞掠的网络释义

笞掠

  • 笞掠即拷打。
  • 汉字详情

    chī [chi]
    部首: 624
    笔画: 11
    五笔: TCKF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IR
    四角: 886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竹,台声。本义:用竹板、荆条击) 用鞭、杖、竹板抽打

    笞,击也。——《说文》

    笞者可以教之也。——《汉书·刑法志》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

    (2) 又如:笞楚(笞是竹片,楚是荆条。用竹片荆条等物责打);笞挞(用板子、棍子拷打);笞服(拷打而使屈服)

    名词

    古代用鞭子或竹板拷打的刑罚 。如:笞杖(笞刑用的木杖);笞决(用刑决狱)

    英文翻译

    bamboo rod used for beat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c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i1 [海陆丰腔] chi1 [梅县腔] chii1 chi1 [台湾四县腔] cih1 [客语拼音字汇] ci1 qi1 [宝安腔] ci1
    ◎ 潮州话:c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丑之平聲開口三等thri/thioţʰĭə
    lüè [lve]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yiy
    五行: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京声。本义:抢劫,夺取)

    (2) 同本义

    掠,夺取也。——《说文新附》

    (3) 按:掠是“略”的分别字,以别于经略、简略的略

    已恶而掠美为昏。——《左传·昭公十四年》

    输掠其聚。——《左传·昭公二十年》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掠美(夺取他人的优点或成就);掠卤(掳掠,抢夺);掠掇(动手动脚);掠贩的(拐卖人口的人);掠阵(夺取阵地);掠抄(抢劫);掠剩(抢劫后的剩余之物);掠盗(抢劫,抄掠);掠贩(用抢骗等方式贩卖人口)

    (5) 拷打;拷问

    毒掠百姓。——《南史·柳仲礼传》

    (6) 又如:掠治(拷问犯人);掠考(掠拷。笞击拷问);掠杀(拷打而死);掠理(拷打讯问);掠笞(拷打;苔击)

    (7) 拂过

    髻鬟之始掠。——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掠江东南去。——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浮光掠影。——清· 冯班《沧浪诗话纠谬》

    (8) 又如:掠地(擦过或拂过地面);掠海(拂过海面);掠袭(犹飘拂)

    (9) 砍伐;砍

    赶上一刀,掠断了马脚。——《水浒传》

    (10) 梳理

    镜儿里不住照,把须鬓掠了重掠。——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1) 又如:掠子(发篦);掠头(梳子);掠削(梳理齐整貌)

    (12) 用某种小动作来表明或传达一种感情 。如:他嘴角上掠过一丝微笑

    (13) 〈方〉∶顺手拿,抄 。如:他掠起一根棒子就打

    (14) 扔;抛

    春梅把鞋掠在地下。—— 明· 笑笑生《金瓶梅》

    (15) 压;商议 。如:掠阵(压阵;助威);掠掇(盘算;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