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士芦

qióng shì lú [ qiong shi lu]
繁体 窮士蘆
注音 ㄑㄩㄥˊ ㄕˋ ㄌㄨˊ

词语释义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伍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后因称芦苇为"穷士芦"。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子胥 ( 伍子胥 )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飢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餉。’渔父去后, 子胥 疑之,乃潜身於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 子胥 乃出芦中而应。”后因称芦苇为“穷士芦”。 林之夏 《行路难》诗:“宅边学种先生柳,江上遍生穷士芦。”

引证解释

⒈ 后因称芦苇为“穷士芦”。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 ( 伍子胥 )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飢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餉。’渔父去后, 子胥疑之,乃潜身於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 子胥乃出芦中而应。”
林之夏《行路难》诗:“宅边学种先生柳,江上遍生穷士芦。”

穷士芦的网络释义

穷士芦

  • 1.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伍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后因称芦苇为"穷士芦"。
  • 汉字详情

    qióng [qiong]
    部首: 523
    笔画: 7
    五笔: PWLB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JCKS
    四角: 304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穴,躬声。躬,身体,身在穴下,很窘困。简化字为会意,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本义:穷尽,完结)

    (2) 同本义

    穷,极也。——《说文》

    穷,竟也。——《小尔雅·广诂》

    横四海兮焉穷?——《楚辞·九歌·云中君》

    赤水穷焉。——《山海经·大荒南经》。注:“流极于此山也。”

    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吕氏春秋·下贤》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儒有博学而不穷。——《礼记·儒行》

    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

    欲穷其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乐亦无穷。——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理屈词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穷形尽致(比喻说话不留余地,毫无保留);穷师远讨(穷竭兵力进行远征);穷兵屯戍(尽全部兵力驻守边疆);无穷(没有穷尽;没有限度);穷了(穷尽,终止);穷生(尽其生年,终生)

    (4) 贫穷,缺乏衣食钱财

    穷,贫也。——《广雅》

    分贫,振穷。——《左传·昭公十四年》

    至无有者穷。——《荀子·大略》

    穷饿无聊。——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穷酸饿醋(穷酸);穷腮乞脸(穷酸相);穷拉拉(形容很穷);穷滴滴(很穷);穷薄(贫穷;穷困);穷暴(贫穷之极);贫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缺乏);穷通显晦(困窘、亨通、显赫、背晦);穷迫(穷困窘迫);穷厮(对贫穷男子的贱称);穷丁(穷汉。贫穷男子);穷鬼;穷日子;穷达(困穷与显达)

    (6) 边远的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陆游《夜读兵书》

    (7) 又如:穷城(历尽边城);穷边(荒僻的边远地区);穷泽(僻远的水乡)

    (8) 特指不得志

    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可谓穷矣。

    (9) 又如:穷人

    (10) 小;浅 。如:穷径(小路);穷流(干涸的河流);穷枝(小枝;末枝);穷波(浅水);穷井(枯井)

    (11) 大 。如:穷怒(盛怒);穷溟(传说中的大海);穷观(大观)

    (12) 高 。如:穷龄(高龄);穷岫(高山);穷高(到达高处);穷陸(高地);穷崖绝谷(高山深谷)

    (13) 破旧;破烂 。如:穷破(陈旧残破)

    动词

    (1) 寻根究源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说卦》

    (2) 又如:穷径(深入研究经籍);穷本(追究本源);穷微(穷究万物的精微道理)

    (3) 揭穿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沈括《梦溪笔谈》

    名词

    (1) 终端;终极

    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荀子》

    (2) 又如:穷工极巧(极端精巧);穷工极态(极端工巧和富有风致);穷凶(极端凶恶)

    (3) 缺陷

    此其为术,犹有所穷。——陈亮《酌古论·曹公》

    (4) 恶人

    上贤而不穷。——《逸周书》。孔晁注:“穷,谓不肖之人。”

    (5) 又如:穷固(谓穷凶顽恶);穷凶极虐(极端凶恶暴虐)

    (6) 通“躬( gōng)”。身体

    注:鞠穷如也。——《仪礼·聘礼》

    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荀子·正名》

    英文翻译

    poor, destitute, impoverished

    方言集汇

    ◎ 粤语:kung4

    宋本广韵

    shì [shi]
    部首: 329
    笔画: 3
    五笔: FGH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M
    四角: 40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 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士夫(青年男子);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4) 将领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士臣(将士)

    (6) 兵士;武士

    下军之士多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驱中国士众这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国殇》

    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左传·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7) 又如:士兵;士众(众士兵);上士;中士;下士

    (8)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士夫(士大夫);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行(士大夫的操行);士论(士大夫的舆论、评论)

    (11)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1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士庶(贵族和平民)

    (14)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15) 知识分子的通称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6) 又如:士子(对读书人的通称);士林(学术界;知识界);士品(读书人的品行);士风日漓(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淡薄了);士流、名士;士农工商

    (17)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

    (18)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遏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9) 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20) 卫兵,尤指将帅身旁的卫兵,特指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只能在将帅近旁活动的棋子 。如:将、士、相

    动词

    作官。通“仕”

    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周礼·地官·载师》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风俗通义·穷通》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scholar, gentleman; soldier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6 [梅县腔] se5 [东莞腔] su3 [客英字典] sii5 [宝安腔] su3 [沙头角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i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陆丰腔] si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鉏里上聲開口三等dʒʰĭəzrix/driio
    [lu]
    部首: 301
    笔画: 7
    五笔: AY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女性
    仓颉: THS
    四角: 44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盧声。本义:草名。芦菔)

    (2) 芦菔,似芜菁。今作萝卜

    芦,芦菔也。——《说文》。段注:“今之萝卜也。”

    芜菁,共紫华者谓之芦菔。——《方言》三

    (3) 又如:芦萉(莱菔的别名。又名萝卜)

    (4) 芦苇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茎中空,可以编帘子,盖屋顶。又名“苇子”。如:芦汀(生长着芦草的水边);芦田(清代称在长江等河湖沿岸,只适合种植芦苇的低洼地);芦衣(用芦花为絮所缝制的衣服);芦灰(芦苇烧成的灰。相传女娲氏堆积芦灰以防止泛滥的洪水)

    英文翻译

    rushes, reeds

    方言集汇

    ◎ 粤语:lou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