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再拜

qǐ shǒu zài bài [ qi shou zai bai]
注音 ㄑ一ˇ ㄕㄡˇ ㄗㄞˋ ㄅㄞˋ

词语释义

古代行稽首礼后﹐又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

词语解释

  1. 古代行稽首礼后,又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

    《孟子·万章下》:“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朝臣曰:‘稽首轻,宜稽首再拜。’”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行稽首礼后,又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

《孟子·万章下》:“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晋张华《博物志》卷四:“朝臣曰:‘稽首轻,宜稽首再拜。’”

汉字详情

jī,qǐ [ji,qi]
部首: 505
笔画: 15
五笔: TDNJ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DIUA
四角: 239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禾(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本义:停留;阻滞)

(2) 同本义。引申为囤积

稽,留止也。——《说文》

司稽,察留连不时去者。——《周礼·司稽》注

秦之水泔最而稽。——《管子·水地》

令出而不稽。——《管子·君臣上》

稽市物。——《汉书·食货志》。注:“贮滞也。”

(3) 又如:稽欠(滞留拖欠);稽身(拖住身子);稽留(在外久留);稽诣(停顿);稽固(稽留停滞)

(4) 延迟

明晨炊米尽,吾起不容稽。——陆游《冬夜不寐》

稽废时月。——《后汉书·列女传》

(5) 又如:稽迟(延误推迟);稽延(迟延)

(6) 考核;核查

稽其功绪。——《周礼·宫正》。注:“犹考也。”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汉书·司马迁传》

(7) 又如:稽度(考核衡量);稽古(考察研习古代的事理);稽备(查核完备)

(8) 计算

简稽乡民。——《周礼·大司马》。注:“犹计也。”

(9) 又如:稽算(核计;核算);稽盘(稽查盘算)

(10) 计较;争论 。如:稽较(计较,争论)

(11) 治理

若稽田,既勤敷菑。——《书·梓材》。蔡沈集传:“稽,治也。”

(12) 至;到

再拜稽首。——《礼记·射义》

(13) 又如:稽颡(旧时父母死,行丧礼时跪拜宾客,以额触地的礼节。颡:额头);稽天(至于天际。形容势大)

(14) 卜问

七稽疑。——《书·洪范》

(15) 又如:稽疑(用卜筮决断疑事);稽问(卜问)

(16) 指摘;非难

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汉书》

(17) 另见

动词

(1) 叩头至地

至地曰稽颡,下衡曰稽首。——《荀子·大略》

再拜稽首。——《礼记·射义》

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仪礼·士丧礼》

(2) 又如:稽拜(叩拜);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稽颡膜拜(古代行稽颡礼后,又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极度恭敬)

(3) 另见

英文翻译

examine, investigate; delay

方言集汇

◎ 粤语:kai1 ka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i1 kai1 [梅县腔] hi1 [海陆丰腔] hi1 kai1 [宝安腔] hi1 kai1 [客英字典] hi1 [东莞腔] kai1 [客语拼音字汇] hi1 kai1 ki3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古奚齊開平聲開口四等ke/kei
shǒu [shou]
部首: 905
笔画: 9
五笔: UTH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HBU
四角: 806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2) 同本义

首,阳也。——《汉书·天文志》

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

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战国策·燕策》

以刀劈狼首。——《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昂首;叩首;搔首;首功(以获敌首论功);首虏(指斩获敌人的首级);首枕其股(让死者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这是古代臣下对横遭杀害的君主表示哀痛之礼);首丘(归葬故乡;亦指怀念故乡);首身分离(被杀,判处斩刑)

(4) 首领,团体的领导人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元首;酋首;群龙无首

(6) 开端;开头;前端

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韩非子·心度》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7) 又如:首事(开始);首春(孟春。指农历正月);首秋(孟秋。指农历七月);首祚(一年的开头);首夏(夏季之始。即“孟夏”。指农历四月);首岁(正月。一年的开始)

(8) 要领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书·秦誓》

(9) 剑柄上的环

进剑者左首。——《礼记》

(10) 位次。方;面

史进下首坐了。——《水浒传》

(11) 又如:左首;上首;外首;东首;门首

形容词

(1) 第一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汉书·儒林传序》

(2) 又如:首公(以公务为首要。即“奉公”);首功(第一等功劳);首选(当选为第一。科举时代考试名列第一);首妻;首位;首名;首恶;首犯;首僧(当家和尚);首县(县城和府城在一处的县,也指知县);首事(地方上领头管事的绅士);首事(首要的事);首从(主犯与从犯)

(3) 形容迟疑不决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彊,每与 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 汉亦收其用。——《后汉书·邓训传》

(4) 又如:首施(迟疑进退不定。同首鼠);首鼠(迟疑不决。也作“首施”)

动词

(1) 告发

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首诉(出首;控告);首人(出面告状的人)

(3) 自首,犯人自己到有关部门去交代罪行

(贼役赃官)一半都来睦县自行投首,拜参 张招讨并众官,尽皆准首,复为良民。——《水浒传》

(4) 又如:首官(向官府自首或告发);自首;首状(自首或告发的状词);首免(指自首而得以从轻发落);首罪(自首)

(5) 头向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6) 向着…出发

北首燕路。——《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如:首路(出发);首涂(启程;上路)

(8) 屈服;服罪

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后汉书》

(9) 标明;显示

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礼记》

副词

(1) 最早;首先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首唱(首先倡导、发起。也作“首倡”);首创(创始)

量词

一篇 。如:唐诗三百首

英文翻译

head; first; leader, chief; a poem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u3 [陆丰腔] shi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客英字典] shiu3 [台湾四县腔] sii3 [梅县腔] shu3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 潮州话:s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sjux/sjovɕĭəu
zài [zai]
部首: 216
笔画: 6
五笔: GMF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GB
四角: 10447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会意。小篆:从一,冓( 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2) 同本义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4) 两次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 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狱中杂记》

副词

(1)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2) 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

(3) 重,重新

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再火令药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

(5) 更,更加 ——表示程度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

(7) 另,另外 。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

(8) 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

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红楼梦》

(9) 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

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

(10)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

英文翻译

again, twice, re-

方言集汇

◎ 粤语:zo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ai5 [海陆丰腔] zai5 [梅县腔] zai5 [东莞腔] zai5 [客语拼音字汇] zai4 [台湾四县腔] zai5 [沙头角腔] zai5 [宝安腔] zai5 [陆丰腔] zai5
◎ 潮州话:za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九代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作代去聲開口一等tsɒicaih/zoy
bài,bái [bai,bai]
部首: 432
笔画: 9
五笔: RDFH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QMQJ
四角: 21550

详细解释

bài

动词

(1)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 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2) 同本义

拜手,稽手。——《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

拜,服也。——《礼记·郊特性》

平衡曰拜。——《荀子·大略》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后世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宗臣《报刘一丈书》

(4) 又如:纳头四拜;拜了又拜;拜菩萨;拜天地;拜父母

(5) 拜谢。行拜礼表示感谢

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 又如:拜恩(拜谢恩赐);拜盟(拜谢结盟)

(7) 拜见;拜谒

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肃拜 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汉纪》

(8) 又如:拜见(谒见尊长);拜亲(拜见朋友的父母)

(9) 授与官职;任命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10) 接受官职;上任

于是辞相印不拜。——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拜石(拜受俸禄);拜邑(拜受邑宰)

(12) 通过一定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如:拜师;拜把兄弟;拜干爹

(13) 祝贺 。如:拜年;拜节;拜寿

(14) 上;献

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副词

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尊重。如:拜读大作;拜启;拜辞

bái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do obeisance, bow, kowtow

方言集汇

◎ 粤语:baai1 baai3
◎ 客家话:[梅县腔] bai5 [海陆丰腔] bai5 [客英字典] bai5 [宝安腔] bai5 [东莞腔] bai5 [沙头角腔] bai5 [客语拼音字汇] bai4 [台湾四县腔] bai5 [陆丰腔] bai5
◎ 潮州话:ba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六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