秽闻

huì wén [ hui wen]
繁体 穢聞
注音 ㄏㄨㄟˋ ㄨㄣˊ

词语释义

秽闻 huìwén

(1) 污秽淫乱的丑闻

此公好传秽闻
秽闻四播
ill repute;reputation for immorality

词语解释

  1. 丑恶的名声;邪恶的名声。

    鲁迅 《准风月谈·华德保粹优劣论》:“非仅有碍健康,更易发生无耻秽闻。”

引证解释

⒈ 丑恶的名声;邪恶的名声。

鲁迅《准风月谈·华德保粹优劣论》:“非仅有碍健康,更易发生无耻秽闻。”

秽闻的网络释义

秽闻

  • 秽闻,指污秽淫乱的丑闻。如:此公好传秽闻秽闻四播。
  • 秽闻造句

    然而,对私分捐赠品之类官场秽闻,处置时一般十分低调。
    清朝初年北京某街住着不少亲王及太监,秽闻丑事也不少。
    那么尤二婚前的秽闻只涉尤二,尤三是被姐姐的名声带累的。

    汉字详情

    huì [hui]
    部首: 505
    笔画: 11
    五笔: TM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DUNI
    四角: 229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禾,岁声。本义:荒废;长满野草)

    (2) 同本义

    秽,芜也。从草,岁声。字亦作秽。——《说文》

    涂薉则塞。——《荀子·王霸》

    国之薉孽也。——《荀子·大略》

    粤地涂泥多草薉。——《考工记·总目》注

    并稻潜秽。——《文选·班固·西都》

    民贫,则田瘠以秽。——《荀子·富国》

    (3) 又如:秽草(杂草,恶草);秽荒(荒芜;杂草丛生);秽莽(杂草;恶草)

    (4) 弄脏,弄污

    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汉· 蔡邕《女诫》

    形容词

    (1) 杂乱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柳宗元《永州八记》

    (2) 又如:秽累(文字杂乱累赘);秽谈(秽杂的谈论);秽杂(杂乱;污浊而杂乱;秽亵)

    (3) 肮脏;污浊

    秽,不净也。——《玉篇》

    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文选·班固·东都赋》

    蝉蜕于浊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4) 又如:秽垢(污浊);秽物(肮脏的东西);秽言(肮 脏下流的话);秽慝(污浊,邪恶)

    (5) 邪恶;丑陋 。如:秽德彰闻(丑恶的品德昭彰天下);秽志(志操卑下);秽俗(不良的风气);秽累(俗事牵累)

    (6) 腐败;腐烂 。如:秽货(犹贪污);秽裂(道德败坏)

    名词

    (1) 脏物;污物 。如:秽臭(又脏又臭的事物);秽渍(污浊的浸渍物);秽器(盛粪便的器具);秽囊(佛教语。凡人的肉身)

    (2) 恶人;丑类 。如:秽状(丑恶的行为);秽骂(恶毒咒骂);秽声(秽闻)

    (3) 缺点,缺陷 。如:秽訾(坏习惯;坏毛病)

    (4) 罪过

    若其负秽临深,虚誓愆祈,则有海童邀路,马衔当蹊。——《文选·木华·海赋》

    (5) 引申为淫乱 。如:秽黩(淫乱)

    英文翻译

    dirty, unclean; immoral, obscene

    方言集汇

    ◎ 粤语:wai3

    宋本广韵

    wén [wen]
    部首: 321
    笔画: 9
    五笔: UB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SSJ
    四角: 374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名词

    (1) 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英文翻译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