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词

chēng wèi cí [cheng wei ci]

词语释义

《所罗门王指环》是1997年4月30日天下文化出版的图书,作者是KONRAD LOREN。

汉字详情

chēng,chèn,chèng [cheng,chen]
部首: 505
笔画: 10
五笔: TQIY
姓名学:
仓颉: HDNF
四角: 27992

详细解释

chèn

动词

(1) 符合,相当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韩非子·王蠹》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对称;相称;称合(相当);称任(称职,犹胜任);称位(与职位相符)

(3) 另见 chēng;chèng

chēng

动词

(1) (形声。从禾,爯( chēng)声。( chèng)本义: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

(2) 测定重量

苦称量之不审兮。——《楚辞·惜誓》。注:“称所以知轻重。”

(3) 又如:称物(衡量物之多少,轻重);称亭(称量平正);称验(过称检验)。泛指衡量、揣度。又如:称体裁衣(比喻按照实际来办理);称斤约两(比喻权衡得失);称功(衡量功劳,与功绩相比)

(4) 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

称帝而治。——《战国策·秦策》

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清· 侯方域《马伶传》

(5) 又如:自称;通称;称名(称呼名字);称作(叫做);统称(总起来叫);称讳(称呼名字);称孤(称王,称帝)

(6) 述说;声称

旄期称道不乱者。——《礼记·射义》

知其不足称也。——《国语·晋语》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 白居易《卖炭翁》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史记·陈涉世家》

(7) 又如:口称(口头上说);宣称(声称)

(8) 举起

称彼兕觥。——《诗·豳风·七月》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书·收誓》

元祀惟称。——张衡《东京赋》。注:“皆训举也。”

(9) 又如:称觥(举杯祝酒);称觞(举杯敬酒)

(10) 称赞,赞扬

禹称善人,不善人远。——《左传·宣公十六年》

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淮南子·人间》

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汉书·刘向传》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尝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出师表》

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11) 又如:称扬(称赞,赞许);称赏不已(连连称赞);称奖(称赞夸奖)

(12) 举事,领兵造反

敢行称乱。——《书·汤誓》

而称兵以害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不可以称兵。——《吕氏春秋·孟春》

(13) 又如:称乱(举兵作乱)

(14) 举荐

繁称文辞,天下不治。——《战国策·秦策》

(15) 又如:称贤(举用贤能);称荐(举荐)

名词

(1) 称呼。称谓 。如:尊称;敬称;谦称;卑称;爱称;美称;昵称

(2) 名称 。如:俗称;别称;统称;简称;职称;美称

(3) 另见 chèn;chèng(秤)

chèng

名词

(1) (称为“稱”的简化字) 测定物体轻重的器具,后作“秤”

称,铨也。——《说文》

角斗称。——《淮南子·时则》。注;“量器也。”

(2) 又如:过称(用秤量)

(3) 另见 chèn,chēng

英文翻译

call; name, brand; address; say

方言集汇

◎ 粤语:cing1 cing3

宋本广韵

wèi [wei]
部首: 226
笔画: 11
五笔: YL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WB
四角: 36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胃声。本义:告诉)

(2) 同本义

谓,报也。——《说文》

人以谓霍氏。——《汉书·霍光传》。注:“告语也。”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战国策·魏策》

谓唐雎曰。

谓岛曰。——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3) 说

谓,说也。——《广雅·释诂二》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请往谓项伯,言 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不可谓仁。

不可谓忠。

不可谓知类。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诗·小雅》

(4) 评论

子谓 子贱:“君子哉若人!”——《论语》

(5) 称为

谓之文也。——《论语》

谓为三横。——《世说新语·自新》

谓之天门。——清· 姚鼐《登泰山记》

皆谓之天门。

(6) 又如:何谓(什么叫做);称谓

(7) 认为,以为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太守谓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予谓菊。——宋· 周敦颐《爱莲说》

(8) 意料

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唐语林》

(9) 援助

故节于身,谓于民。——《晏子春秋》

(10) 通“为( wèi)”。相当于“是”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名词

意义;意思 。如:何谓

通“为”。因为

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列子》

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韩非子·解老》

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盐铁论·忧边》

英文翻译

say, tell; call, name; be called

方言集汇

◎ 粤语:wai6

宋本广韵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