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

qín jìn [ qin jin]
繁体 秦晉
注音 ㄑ一ㄣˊ ㄐ一ㄣˋ

词语释义

秦晋 Qín-Jìn

(1) 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亦指双方和睦相处

永结秦晋之好
marriage between two families

词语解释

  1. 指 春秋 时期的 秦 晋 两国。

    《左传·成公十一年》:“ 秦 晋 为成,将会於 令狐 。”《国语·晋语八》:“ 秦 晋 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子孙饗之。不集,三军之士暴骨。” 北周 庾信 《慕容宁神道碑》:“衿带 关 辅 ,脣齿 秦 晋 。”

  2. 春秋 时 秦 晋 两国世为婚姻,后因以指两姓联姻。

    唐 杜甫 《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遂停》诗:“颇谓 秦 晋 匹,从来 王 谢 郎。”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 秦 晋 。” 苏曼殊 《绛纱记》:“父有契友,固一乡祭酒,与吾父约,有子女必谐 秦 晋 。”

引证解释

⒈ 指春秋时期的秦晋两国。

《左传·成公十一年》:“秦晋为成,将会於令狐。”
《国语·晋语八》:“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子孙饗之。不集,三军之士暴骨。”
北周庾信《慕容宁神道碑》:“衿带关辅,脣齿秦晋。”

⒉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以指两姓联姻。

唐杜甫《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遂停》诗:“颇谓秦晋匹,从来王谢郎。”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苏曼殊《绛纱记》:“父有契友,固一乡祭酒,与吾父约,有子女必谐秦晋。”

秦晋的国语词典

春秋时代,秦、晋二国世代多互为婚嫁。后遂以秦晋代指婚姻关系。

秦晋的网络释义

秦晋 (词语释义)

  • 词语
  • 【词目】秦晋(秦晋)
  • 【拼音】qín jìn ㄑㄧㄣˊ ㄐㄧㄣˋ
  • 秦晋造句

    他们两人情投意合愿结为秦晋之好。
    新郎是世家子弟,新娘是名门闺秀,他们结为秦晋,真可说是珠联璧合了。
    他们两个村结下了秦晋之好。
    他们两家既然已成秦晋之好,现在一家遇上困难,另一家解囊相助,也是自然的。
    今天大家前来祝贺你们两家结为秦晋之好。
    我曾经想,我们不管怎样都会走到一块的,在同学那个时候,人们都说我俩长的一样是一家人,就凭这种说,都会结成秦晋的,可感觉必竟是感觉。到初中开始,我们就不在一个学校念书了,相见就少了,但我依旧很喜欢她,这就是爱,这就是爱的等待。
    秦晋淝水之战,谢氏八万军队击败前秦苻坚八十万大军,传奇在前。
    弟居南都为异客,及逢兄婚两相隔。欲书红笺传庆贺,提笔难尽复又搁。南国香桂北方歌,淮南青发秦晋合。遥寄长思情一脉,惟愿兄嫂永生和。
    男方夏沫并不认识,是同事大姐老乡的孩子,不知道同事大姐怎么拐弯抹角认定这俩人有秦晋之缘。
    秦晋此时看起来身如筛糠,面如土色,几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富家公子哥一般无二。
    中文谚语“的友谊秦晋”,这是一种牢不可破的纽带,源于这个时期。
    心想如此便可以和赵兄弟结秦晋之好,做个亲家。
    陇东皮影属秦晋影戏,造型方法和陕西皮影一脉相承。
    最后,他们终于结为了秦晋之好。
    我这小儿虽然是有顽劣不堪造就,但也自有一番志向,若是伯喈不弃,愿结秦晋之好!
    新郎是世家子弟,新娘是名门闺秀,他们结为秦晋,真可说是珠联璧合。
    另外,金面佛的老婆不会跟田归农跑,胡斐和苗若兰结为秦晋之好,胡苗两家世世代代友好,直到天荒地老。
    与秦氏玉行的秦菀是拜把兄妹,本来当年,我父亲那个糊涂蛋,想要与秦氏结秦晋之好,但是我李宝玉喜欢的是伺候我的侍婢阿兰。
    大概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少妇,虽然不能算是浓装艳裹,但是秦晋对她也没有丝毫的兴趣。
    莫非赵大官人有意于此女?不若我与人家说去,好铸成一段秦晋之好呀。

    汉字详情

    qín [qin]
    部首: 505
    笔画: 10
    五笔: DWT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KHD
    四角: 5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禾,从舂省。本义:禾名。假借为专名用字)

    (2) 秦,部落名 。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

    秦, 伯益之后所封国。——《说文》。 朱骏声曰:“地宜禾,在今 甘肃秦州清水县。”

    (3) 古国名 。秦襄公始立国,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定都咸阳

    (4) 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国(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统一全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秦灭 韩亡 魏。

    秦王色挠。

    (5) 又如:秦越肥瘠(喻指相去遥远,互不相关);秦庭鹿(指秦朝的政权)

    (6) 汉时西域诸国沿称中国为秦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 秦。——《乐府诗选》

    (7) 又如:秦人(秦代统一后,北方与西方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秦地(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

    (8) 古地区名 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名。如:秦声(陕、甘一带的戏曲音乐);秦川(古地区名。在今陕,甘秦岭以北地区);秦弓(指古时秦地所产的弓);秦客(秦地来的人)

    (9) 陕西省的简称 。如: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秦中(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10) 通“螓”。蝉的一种。螓首

    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英文翻译

    feudal state of Qin; the Qin dynasty (from which the name 'China' comes)

    方言集汇

    ◎ 粤语:ceon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in2 [陆丰腔] cin3 [东莞腔] cin2 [海陆丰腔] cin2 [梅县腔] cin2 [台湾四县腔] cin2 [宝安腔] cin2 [客语拼音字汇] qi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匠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zin/dzindzʰĭĕn
    jìn [jin]
    部首: 429
    笔画: 10
    五笔: GOGJ
    五行:
    仓颉: MCA
    四角: 10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指追着太阳一直前进。本义:上进)

    (2) 进

    晉,进也。日出,万物进。——《说文》

    晋者,进也。——《易·序卦》

    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周礼·田仆》

    盍孟晋以迨群兮。(盍:为什么不;孟,勉力;迨,赶上;群:大家。)——班固《幽通赋》

    (3) 又如:晋谒(晋见;谒见);晋接(进见;接见);晋食(进献食品)

    (4) 晋升。提高地位、级别或荣誉

    以功晋知府。——《清史稿·桂中行传》

    晋封英王。——《陈玉成》

    (5) 又如:晋封(晋升加封);晋秩(晋升官职或等级);晋阶(升级);晋号( —hào晋升其称号)

    (6) 低,俯

    见梓晋然实而俯。——《尚书大传》

    (7) 又如:晋然(低垂的样子;俯下的样子)

    (8) 授予,尤指在公共典礼中授予(如学位或贵族称号) 。如:晋授

    (9) 晋见,正式地会见,拜访 。如:晋谒

    英文翻译

    advance, increase; promote

    方言集汇

    ◎ 粤语:zeon3
    ◎ 客家话:[陆丰腔] zin6 [客英字典] zin3 [宝安腔] zin3 [梅县腔] zin5 [沙头角腔] zin3 [东莞腔] zin3 [台湾四县腔] zin5 zin3 [海陆丰腔] zin5 zi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