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
词语释义
秦晋
(1) 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亦指双方和睦相处
词语解释
指 春秋 时期的 秦 晋 两国。
《左传·成公十一年》:“ 秦 晋 为成,将会於 令狐 。”《国语·晋语八》:“ 秦 晋 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子孙饗之。不集,三军之士暴骨。” 北周 庾信 《慕容宁神道碑》:“衿带 关 辅 ,脣齿 秦 晋 。”
春秋 时 秦 晋 两国世为婚姻,后因以指两姓联姻。
唐 杜甫 《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遂停》诗:“颇谓 秦 晋 匹,从来 王 谢 郎。”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 秦 晋 。” 苏曼殊 《绛纱记》:“父有契友,固一乡祭酒,与吾父约,有子女必谐 秦 晋 。”
引证解释
⒈ 指春秋时期的秦晋两国。
引《左传·成公十一年》:“秦晋为成,将会於令狐。”
《国语·晋语八》:“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子孙饗之。不集,三军之士暴骨。”
北周庾信《慕容宁神道碑》:“衿带关辅,脣齿秦晋。”
⒉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以指两姓联姻。
引唐杜甫《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遂停》诗:“颇谓秦晋匹,从来王谢郎。”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苏曼殊《绛纱记》:“父有契友,固一乡祭酒,与吾父约,有子女必谐秦晋。”
秦晋的国语词典
春秋时代,秦、晋二国世代多互为婚嫁。后遂以秦晋代指婚姻关系。
秦晋的网络释义
秦晋 (词语释义)
秦晋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禾,从舂省。本义:禾名。假借为专名用字)
(2) 秦,部落名 。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
秦, 伯益之后所封国。——《说文》。 朱骏声曰:“地宜禾,在今 甘肃秦州清水县。”
(3) 古国名 。秦襄公始立国,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定都咸阳
(4) 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国(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统一全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秦灭 韩亡 魏。
秦王色挠。
(5) 又如:秦越肥瘠(喻指相去遥远,互不相关);秦庭鹿(指秦朝的政权)
(6) 汉时西域诸国沿称中国为秦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 秦。——《乐府诗选》
(7) 又如:秦人(秦代统一后,北方与西方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秦地(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
(8) 古地区名 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名。如:秦声(陕、甘一带的戏曲音乐);秦川(古地区名。在今陕,甘秦岭以北地区);秦弓(指古时秦地所产的弓);秦客(秦地来的人)
(9) 陕西省的简称 。如: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秦中(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10) 通“螓”。蝉的一种。螓首
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in2 [陆丰腔] cin3 [东莞腔] cin2 [海陆丰腔] cin2 [梅县腔] cin2 [台湾四县腔] cin2 [宝安腔] cin2 [客语拼音字汇] q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秦 | 匠鄰 | 從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zin/dzin | dzʰĭĕ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指追着太阳一直前进。本义:上进)
(2) 进
晉,进也。日出,万物进。——《说文》
晋者,进也。——《易·序卦》
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周礼·田仆》
盍孟晋以迨群兮。(盍:为什么不;孟,勉力;迨,赶上;群:大家。)——班固《幽通赋》
(3) 又如:晋谒(晋见;谒见);晋接(进见;接见);晋食(进献食品)
(4) 晋升。提高地位、级别或荣誉
以功晋知府。——《清史稿·桂中行传》
晋封英王。——《陈玉成》
(5) 又如:晋封(晋升加封);晋秩(晋升官职或等级);晋阶(升级);晋号(
晋升其称号)(6) 低,俯
见梓晋然实而俯。——《尚书大传》
(7) 又如:晋然(低垂的样子;俯下的样子)
(8) 授予,尤指在公共典礼中授予(如学位或贵族称号) 。如:晋授
(9) 晋见,正式地会见,拜访 。如:晋谒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zin6 [客英字典] zin3 [宝安腔] zin3 [梅县腔] zin5 [沙头角腔] zin3 [东莞腔] zin3 [台湾四县腔] zin5 zin3 [海陆丰腔] zin5 zi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