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佃

zū diàn [ zu dian]
注音 ㄗㄨ ㄉ一ㄢ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租佃 zūdiàn

(1) 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而由农民承佃

rent out land to tenants

词语解释

  1. 土地、山林、水域占有者(主要是地主)把占有物出租给人使用而进行剥削。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自来 西湖 水面,不许人租佃。”

引证解释

⒈ 土地、山林、水域占有者(主要是地主)把占有物出租给人使用而进行剥削。

宋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自来西湖水面,不许人租佃。”

租佃的国语词典

佃农缴交给地主的田租。

租佃的网络释义

租佃

  • 租佃(拼音zūdiàn ;英文tenancy),由地主提供土地及不同数额的经营资金和管理,由佃户提供劳动及不同数额的资金和管理,而土地报酬则采取不同的分成方法的资本主义农业组织制度。又称谷物分成制。付给地主报酬形式可以是一定份额的农产品或现金,或二者兼有。
  • 租佃的翻译

    英语: to rent out one's land (to tenant farmers)​
    德语: Mietverhältnis (S)​
    法语: affermer des terres

    租佃造句

    这时的租佃关系,既不是个别的例外,也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伴随而来的是人口流移,土地关系的变动,租佃形式的变化。
    近代中国租佃关系的形式和特点?
    这种半奴隶制的租佃制度,与中国的高利贷制度是分不开的。
    以往学者们从传统理论上分析,总是认为租佃制是无效率的。
    本文主要讨论了其封建土地占有制及租佃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土地契约,具有土地租佃契约和收受输纳的赁证或收据的双重性质。
    很适合肄业、居家,自诚意出租以来,深受租佃农爱好。
    由于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经济制度,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它作为田家向官府租佃国有土地耕种的土地租佃契约的性质来论,则更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或史料价值。
    租佃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关系。
    之所以如此,一要归之于租佃制在土地权属关系上的优势,其次是由于它在经济绩效方面的优势。
    受商品经济的影响,部分原有封建保有地流入农民土地市场转变为新兴租佃地。
    租佃制度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变。
    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土地租佃理论,建立了消费信贷博弈模型,并求出了均衡解。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租佃关系、人口与耕地的关系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形成。
    土地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起决定性的关系,土地关系包括土地占有关系、租佃关系和赋税关系。
    在藏族部落牲畜的租佃关系中,佃户完全处于不利的地位。
    本文运用租佃关系演变历史围绕交易成本变化分析市场、技术和制度对土地产权分散水平的影响。
    十六世纪以来,太湖流域以南广大农村地区租佃制兴盛不衰,一度成为主流的生产关系。

    汉字详情

    [zu]
    部首: 505
    笔画: 10
    五笔: TEGG
    五行:
    仓颉: HDBM
    四角: 279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禾,且( )声。从禾,与谷物有关。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又指按田地征收的捐税)

    (2) 同本义

    租,田赋也。——《说文》

    租,税也。——《广雅》

    敛财曰赋,敛谷曰税,田税曰租。——《急就篇》

    租籍者,所以强求也。——《管子·国蓄》

    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汉书·文帝纪》

    县官急索租。——唐· 杜甫《兵车行》

    当其租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租更(指田赋和践更的钱);租委(输纳的田赋);租刍(田赋);租输(上缴的田赋);租限(旧时地主规定佃户交租的期限)

    (4) 赋税

    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什一。——《管子》

    李牧为 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响士。——《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春秋》

    (5) 又如:租入(缴纳的赋税);租民(纳税的人);租车(输纳租赋的车辆);租责(所欠赋税)

    动词

    (1) 租赁;租用

    租户于主有连姻。——《宋史·刘宰传》

    (2) 又如:租头(租金,租钱);租摺(租约);租费(又叫“租金”,“租银”)租种(承租他人的土地来耕种)

    (3) 征收租税

    募民耕滦河旷地,十年始租。——《辽史·食货志》

    (4) 积聚

    予所蓄租,予口卒暗。——《诗·豳风·鸱鴞》

    英文翻译

    rent, lease; rental; tax

    方言集汇

    ◎ 粤语:zou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ih1 [海陆丰腔] zu1 [东莞腔] zu1 [陆丰腔] zih1 [梅县腔] zii1 zhu1 [沙头角腔] zu1 [宝安腔] z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則吾平聲開口一等tsuco/zu
    diàn,tián [dian,tian]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LG
    五行:
    仓颉: OW
    四角: 26200

    详细解释

    diàn

    动词

    (1) (形声。从人,田声。“田”又兼表字义。①( tián)本义:耕种土地 ②引申义:租种田地)

    (2) 同引申义,也指向地主或在古代向官府租种土地 。如:承佃(旧社会农民被迫向地主租种土地);佃人(租种官府或地主田地的农民)

    (3) 〈方〉∶租借;租赁 。如:佃屋;佃铺面

    (4) 通“畋( tián)”。畋猎,猎取禽兽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易·系辞下》

    则又成王之所佃。——《诗·小雅·信南山》笺

    今观宰司之取士也,有似于司原之佃也。——《潜夫论·贤难》

    名词

    (1) 佃户;向地主租地的农户 。如:东佃(地主和佃户的合称)

    (2) 田租 。如:佃科(官田收租的章程)

    (3) 契约 。如:撤佃,退佃(地主收回租给农民的土地)

    (4) 另见 tián

    tián

    动词

    (1) (形声。从人,田声。本义:耕作)

    (2) 同本义

    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诗·小雅·信南山》

    即上言方佃作诗。——《汉书·韩安国传》

    (3) 又如:佃作(从事耕作);佃具(耕具,农具);佃器(农具)

    (4) 打猎

    以佃以渔。——《易·系辞下》

    齐侯至自佃。——《左传·昭公二十年》

    (5) 又如:佃渔(猎兽和捕鱼)

    (6) 另见 diàn

    英文翻译

    tenant farmer; be a tenant farmer

    方言集汇

    ◎ 粤语:din6 tin4
    ◎ 客家话:[东莞腔] ten3 [梅县腔] tien5 [台湾四县腔] tien5 [客英字典] tien5 [宝安腔] ten3 [海陆丰腔] tien6
    ◎ 潮州话:doiⁿ6 [揭阳、潮阳]daiⁿ6 ,tiang5 [潮州]tiê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年先開平聲開口四等dʰienden

    租佃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