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秋风
(1) 秋天的风
词语解释
秋季的风。
汉武帝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 杜甫 《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秋风嫋嫋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沉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引证解释
⒈ 秋季的风。
引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杜甫《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秋风嫋嫋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⒉ 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参见“打秋风”。
引明沉榜《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
《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
⒊ 蟋蟀的别名。
引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汉龙驤子名卭,讳之,呼蛩曰秋风。”
秋风的国语词典
秋季的风。
秋风的网络释义
秋风 (汉语词汇)
秋风 (汉语词汇)
秋风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2) 同本义
秋,禾谷熟也。——《说文》
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
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
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
处处田畴尽有秋。——宋· 范成大《颜桥道中》
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赵树理《福贵》
(3) 又如: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秋麦(成熟的禾稼);秋禾(秋熟的谷物);秋成(指秋天成熟的庄稼);秋苗(也称秋税。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秋实(秋季成熟的谷物及果实);秋登(秋季谷物成熟)
(4) 秋季 。四季中的第三季,即八月、九月和十月这三个月
秋以为期。——《诗·卫风·氓》
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韩愈《送惠师》
(5) 又如:秋场(秋试。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秋狝冬狩(秋天打猎称“秋狝”,冬天打猎叫“冬狩”);秋粮(秋季征收的田赋);秋荐(秋场);秋零(秋气肃杀,景物凋零);秋叶(秋天的落叶);秋严(秋气肃杀);秋黄(草木至秋而枯黄,亦指秋天枯黄的草木)
(6) 年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史记》
(7) 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效命之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问之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8) 又如:千秋(很长久的时间);秋丁(旧时农历八月第一个丁日是祭祀孔子的日子)
(9) 姓
形容词
(1) 悲愁
秋之为言愁也。——《礼记·乡饮酒义》
(2) 又如:秋士(愁士,不得意的士子)
(3) 奔腾的样子 。如:秋秋(飞舞、奔腾的样子)
(4) 喻容颜衰老
胡未灭,鬓先秋。——陆游《诉衷情》
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李白《春日独酌》
(5) 又如: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秋眉(衰白眉毛);秋鬓(衰白的鬓发);秋颜(衰老的容颜)
(6) 在五行中属金,方位属西方,在乐为商,在色为白 。如:秋方(西方);秋官(传说中五官之一,属白云,掌五行之金);秋陆(指西方)
(7) 古以五色、五行配四时,秋为金,其色白,故指白色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李白《古诗五十九首》
(8) 又如:秋容(指白海棠);秋鬓(苍白的鬓发);秋霜(喻白发);秋糯(雪白的糯米);秋练(洁白的丝绢)
(9) 秋主肃杀,古因称与律令刑狱有关之事为秋 。如:秋曹(刑部的别称);秋宪(指司法、监察官员及官署;刑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u1 [梅县腔] ciu1 [海陆丰腔] ciu1 [宝安腔] ciu1 [陆丰腔] ciu1 [客英字典] ciu1 [沙头角腔] tsieu1 [东莞腔] ciu1 [客语拼音字汇] qi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秋 | 七由 | 清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tsʰĭəu | chiu/ci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2) 同本义
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4)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5)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6)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8)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9)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11)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12)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13)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14)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15) 风纪,教化 。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16) 威势,气势 。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17)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18) 姓
动词
(1) 刮风;起风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宋· 苏轼《教战守》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风力吹 。如:风干(由风吹干);风鸡(借风力吹干的鸡)
(3) 走逸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北魏书》
(4) 嬉戏
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1) 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 。如:风谣(民歌,民谣);风言(流言,无根据的话)
(2) 放荡 。如:风魔(放浪,轻狂;疯子);风流博浪(风流放荡)
(3) 通“疯”。癫狂
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及第耶?——《玉泉子·真录》
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西游记》
(4) 又如:风发(发疯);风病(精神病);风涎(患风疾的病根);风欠(疯狂);风风势势(举动不正常,易冲动)
(5) 〈副〉 通“凡”(
)。大凡,大概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庄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