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露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秋日的露水。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秋露未凝,归神太素。” 隋 薛道衡 《老氏碑》:“春泉如醴,出自京师,秋露凝甘,遍於竹苇。” 唐 杜甫 《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诗:“水烟通径草,秋露接园葵。”
指清酒。
宋 苏轼 《浊醪有妙理赋》:“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駮,漏朝日之暾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 明 高启 《次韵答朱冠君游西山之作》:“玉壶一双秋露倾,唯此可以忘吾情。” 金檀 辑注:“《庶物异名疏》:‘薌林秋露, 向白恭 酒名。’”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有“秋露如珠”之句,后因以“秋露”喻明珠。
元 张宪 《孥弟走马歌》:“金龙五爪蟠彩袍,满背真珠撒秋露。”
引证解释
⒈ 秋日的露水。
引南朝宋颜延之《祭屈原文》:“秋露未凝,归神太素。”
隋薛道衡《老氏碑》:“春泉如醴,出自京师,秋露凝甘,遍於竹苇。”
唐杜甫《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诗:“水烟通径草,秋露接园葵。”
⒉ 指清酒。
引宋苏轼《浊醪有妙理赋》:“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駮,漏朝日之暾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
明高启《次韵答朱冠君游西山之作》:“玉壶一双秋露倾,唯此可以忘吾情。”
金檀辑注:“《庶物异名疏》:‘薌林秋露, 向白恭酒名。’”
⒊ 南朝梁江淹《别赋》有“秋露如珠”之句,后因以“秋露”喻明珠。
引元张宪《孥弟走马歌》:“金龙五爪蟠彩袍,满背真珠撒秋露。”
秋露的网络释义
秋露
秋露 (词语)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2) 同本义
秋,禾谷熟也。——《说文》
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
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
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
处处田畴尽有秋。——宋· 范成大《颜桥道中》
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赵树理《福贵》
(3) 又如: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秋麦(成熟的禾稼);秋禾(秋熟的谷物);秋成(指秋天成熟的庄稼);秋苗(也称秋税。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秋实(秋季成熟的谷物及果实);秋登(秋季谷物成熟)
(4) 秋季 。四季中的第三季,即八月、九月和十月这三个月
秋以为期。——《诗·卫风·氓》
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韩愈《送惠师》
(5) 又如:秋场(秋试。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秋狝冬狩(秋天打猎称“秋狝”,冬天打猎叫“冬狩”);秋粮(秋季征收的田赋);秋荐(秋场);秋零(秋气肃杀,景物凋零);秋叶(秋天的落叶);秋严(秋气肃杀);秋黄(草木至秋而枯黄,亦指秋天枯黄的草木)
(6) 年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史记》
(7) 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效命之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问之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8) 又如:千秋(很长久的时间);秋丁(旧时农历八月第一个丁日是祭祀孔子的日子)
(9) 姓
形容词
(1) 悲愁
秋之为言愁也。——《礼记·乡饮酒义》
(2) 又如:秋士(愁士,不得意的士子)
(3) 奔腾的样子 。如:秋秋(飞舞、奔腾的样子)
(4) 喻容颜衰老
胡未灭,鬓先秋。——陆游《诉衷情》
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李白《春日独酌》
(5) 又如: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秋眉(衰白眉毛);秋鬓(衰白的鬓发);秋颜(衰老的容颜)
(6) 在五行中属金,方位属西方,在乐为商,在色为白 。如:秋方(西方);秋官(传说中五官之一,属白云,掌五行之金);秋陆(指西方)
(7) 古以五色、五行配四时,秋为金,其色白,故指白色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李白《古诗五十九首》
(8) 又如:秋容(指白海棠);秋鬓(苍白的鬓发);秋霜(喻白发);秋糯(雪白的糯米);秋练(洁白的丝绢)
(9) 秋主肃杀,古因称与律令刑狱有关之事为秋 。如:秋曹(刑部的别称);秋宪(指司法、监察官员及官署;刑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u1 [梅县腔] ciu1 [海陆丰腔] ciu1 [宝安腔] ciu1 [陆丰腔] ciu1 [客英字典] ciu1 [沙头角腔] tsieu1 [东莞腔] ciu1 [客语拼音字汇] qi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秋 | 七由 | 清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tsʰĭəu | chiu/ciou |
详细解释
lòu
动词
(1) 显出;冒出 。如:露刃(刀剑出鞘);露光;露相;露白(露于外。白:银子)
(2) 另见
lù
名词
(1) (形声。从雨,路声。本义:露水)
(2) 同本义
露,润泽也。——《说文》。段注:“泽与露叠韵。五经通义曰:和气津凝为露。蔡邕月令曰:露者,阴之液也。按,露之言胪也。故凡陈列表见于外曰露。” 朱曰:“士气津液从地而兴,若薄以寒气,即结而为霜。”
阳气胜则散为雨露。——《多戴礼记·曾子天圆》
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3) 又
白露未已。
朝露待日晞。——《乐府诗集·长歌行》
人生如朝露。——《汉书·李广苏建传》
(4) 又如:雨露(雨和露。比喻恩惠);露草(沾露的草;植物名);露师(军队蒙受风霜雨露,住宿在外);露水姻缘(短暂的、不正当的男妇关系)
(5) 水气
白露横江。——苏轼《赤壁赋》
(6) 糖浆,糖汁。如:果子露;玫瑰露;荷叶露
(7) 滋润;恩泽 。如:露雨(比喻恩泽);露脸(比喻脸如露珠般晶莹润泽)
(8) 通“路”。道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邶风·式微》
朝群臣于露门。——《周书·武帝纪上》
动词
(1) 显露;显现在外
今乐远出以露威灵。——《文选·扬雄·长杨赋》
都邑露。——《荀子·富国》。注:“谓无城郭墙垣。”
乃露布上书。——《后汉书·李云传》。注:“露布,谓不封也。”
止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
袒胸露乳。——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赤身露体;藏头露尾;抛头露面;露白(财宝被人看见);露天生意(〈方〉∶摆摊卖货);露堂(室外;露天);露止(栖宿在屋外或野外);露立(露天站立);露布(指不封口的公文或布告)
(3) 滋润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诗·小雅·白华》
(4) 庇护
智子之道善矣,是先生覆露子也。——《国语》
(5) 败坏
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左传》
(6)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u5 [沙头角腔] lu5 [陆丰腔] lu5 [海陆丰腔] lu5 [梅县腔] lu5 [东莞腔] lu5 [台湾四县腔] lu5 [宝安腔] lu5 [客语拼音字汇] lu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路 | 洛故 | 來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loh/luh | l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