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调远

lí xiāng diào yuǎn [ li xiang diao yuan]
繁体 離鄉調遠
注音 ㄌ一ˊ ㄒ一ㄤ ㄉ一ㄠˋ ㄩㄢˇ

词语释义

1.远离家乡。

词语解释

  1. 远离家乡。

    《红楼梦》第一百回:“若是离乡调远,听见了这个信,只怕我想妈妈也就想杀了!”

引证解释

⒈ 远离家乡。

《红楼梦》第一百回:“若是离乡调远,听见了这个信,只怕我想妈妈也就想杀了!”

离乡调远的网络释义

离乡调远

  • 离乡调远是汉语词汇,拼音lí xiāng diào yuǎn,出自《红楼梦》第一百回。
  • 汉字详情

    [li]
    部首: 225
    笔画: 10
    五笔: YBM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UKB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隹( 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2) 同本义

    离,离黄仓庚也。——《说文》

    離为雉、九家,離为鸟,为飞、为鹤、为黄。——《易·说卦》

    离则配禹。——《颜氏家训》

    流離之子。——《诗·邶风·旌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 长离,传说中的凤鸟,比喻有才华的人

    双鸾游兰渚,二离扬清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

    (4) 八卦之一,象征火

    离,为火,为日。——《易·说卦》

    (5) 通“缡”。古代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

    申佩离以自思。——《汉书·外戚传》

    (6) 通“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如虎如罴,如豺如离。——《史记·周本纪》

    (7) 通“樆”。山棃

    桂椒栏,檗离朱杨。——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

    (8) 通“蓠”。香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离骚》

    (9) 姓

    动词

    (1) 离假借为“剺”。离开;离别

    正大夫离居。——《诗·小雅·雨无止》

    少小离家老大回。——《回乡偶书》

    今当远离。——诸葛亮《出师表》

    离臣虏之劳。——《韩非子·五蠹》

    离城三里。——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离吾乡七百里。——清· 袁枚《祭妹文》

    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又如:脱离(离开);偏离(离开正道);离了母(离了谱;失去本来面目);离人(与亲人分别的人);离恨(离别的愁恨);离格儿(出格);离了眼(看花了眼);离丧(指亲人死亡)

    (3) 分散,离散。跟 “合”相对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论语·季氏》

    不愿离而离。——清· 林觉民《与妻书》

    约从离衡。——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离合(分合;聚散);离聚(分和合);离鹤(失群的鹤);离会(指两国君主相会,而彼此意见不一致,不能定是非善恶)

    (5) 假借为“罹”。遭受

    雉离于罿。——《诗·王风·兔爰》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6) 又如:离骚(遭遇到忧患);离恨天(遭逢恨事之天);离尤(遭受罪愆);离殃(遭受,罹祸)

    (7) 割取

    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礼记·少仪》

    (8) 又如:离肺(割去肺脏)

    (9) 断绝;判别

    一年离经辨志。——《礼记·学记》

    (10) 又如:离经(离析经书的文句章节);离辞(离析辞句)

    (11) 违背,背离

    失法离令。——《商君书·画策》

    众叛亲离。——《左传》

    (12) 又如:离上(背叛君上);离次(离弃职守);离判(弃去形体,超越形躯);离志(异心,背离的心志)

    (13) 距离;相距

    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水浒传》

    (14) 又

    离这里还有多少路。

    (15) 罗列,陈列

    夜峰何离离,明日落石底。——李贺《长歌续短歌》

    (16) 又如:离离(罗列的样子)

    (17) 经历

    载离寒暑。——《诗·小雅·小明》

    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反(返)。——《汉书·西域传上》

    (18) 缺少 。如:离不得(少不了,不免);发展科技,离不了人才;差不离(差不多)

    (19) 通“丽”。附丽,附着

    六五之言,离王公也。——《易·离》

    月离于毕,俾滂沱也。——《诗·小雅·渐渐之石》

    数量词

    (1) 二,两;双

    离坐离立,无往参焉。——《礼记·曲礼上》

    离,丽也。——《易·离卦》

    (2) 又

    明两作离。

    盖取诸离。——《易·系辞下》

    离不言会。——《公羊传·桓公五年》。注:“二国会曰离。”

    则不敢正坐离立。——《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3) 又如:离立(并立)

    形容词

    通“俪”。成双,成对

    父母存不养,出离者几何人?——《管子·问》

    宿离不贷。——《礼记·月令》

    英文翻译

    rare beast; strange; elegant

    方言集汇

    ◎ 粤语:lei4 sit3
    ◎ 潮州话:l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呂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lĭelie
    xiāng [xiang]
    部首: 106
    笔画: 3
    五笔: XTE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VVH
    四角: 202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2)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说文》

    五州为乡。——《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

    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广雅》

    习乡尚齿。——《礼记·王制》

    行比一乡。——《庄子·逍遥游》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3) 唐、宋至今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所辖规模历代不同。又如:乡荐(唐宋时由地方官推荐应进士考试的人);乡科(乡试);乡贡(由州县选拔出应科举的士子)

    (4) 乡村,城市外的区域

    传一乡秀才。——宋· 王安石《伤仲永》

    遍捉乡民。——《广东军务记》

    各乡逆夷

    (5) 又如:乡里迓鼓(泛指民间音乐);乡曲之誉(乡里的声望);乡先生(辞官居乡或在乡执教的长者);乡瓜子(见识少的乡下人)

    (6) 家乡,故乡。在客地称原籍为乡

    国者,乡之本也。——《管子·权修》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采吾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扣其乡。——明· 魏禧《大铁椎传》

    (7) 又如:乡心(思念故乡的心情);乡味(家乡饮食的风味);乡信(家乡亲友寄来的书信)

    (8) 地方;处所

    三世居是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9) 又如:他乡;外乡;异乡;侨乡;帝乡(京城)

    (10) 某种超现实的境界 。如:梦乡;醉乡

    (11) 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 。如:乡中(同乡);老乡;同乡

    (12) 用作动词,读 xiàng。通“向”。面对着

    东乡坐。——《史记·田单列传》

    乡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3) 姓

    英文翻译

    country; rural; village

    方言集汇

    ◎ 粤语:hoeng1

    宋本广韵

    tiáo,diào [tiao,diao]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MFK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IVBG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diào

    动词

    (1) (形声。从言,周声。( tiáo)本义:声音调和;协调)

    (2) 选拔或提拔官吏

    调故吏。——《汉书·昭帝纪》。注:“谓发选也。”

    调关东轻车锐卒。——《汉书·宣帝纪》

    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汉书》

    婿竟不调。——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调头(换地方;自主的妓女迁居);调职(公务员调换服务单位)

    (4) 征用,提取,征发

    特选横调。——《后汉书·左雄传》。注:“征也。”

    (5) 又如:调发(征发);调练(征调操练);调取(发命令取人)

    (6) 调动

    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去来征战。——《西游记》

    (7) 又如:调人;调干部;调遣;调阵子(调阵。舞台上演员扮兵将调兵布阵的样子);调补(调动填补官职空缺);调派(分派);调拨(调遣分派);调三惑四(挑拨离间)

    (8) 转动 。如:调眼色(眉目传情,用目光示意)

    (9) 计算;调查

    调立城邑。——《汉书·晁错传》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汉书》

    (10) 耍弄。通“掉”。如:调嘴(卖弄口舌。即耍嘴皮子);调慌(撒谎);调嚣虚(弄虚头,作假);调罨子(耍弄花招);调嘴弄舌(耍嘴,卖弄口舌)

    (11) 同“掉”

    杨志调过朴刀便打。——《水浒传》

    名词

    (1) 腔调,一个地区的本地人或居民的典型的言语习惯 。如:他带山东调;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分类);调符(用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2) 构成句子或词组语调成分的某种特有的音调或音调变化 。如:高调

    (3) 曲调,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列,音乐的旋律 。如:二黄调;四平调;调性(音乐名词);调门(中国传统剧曲的歌唱者对于音调高低的音乐名词)

    (4) 调式,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 。如:大调

    (5) 格调,人的才气风格 。

    谁爱风流高格调。——唐· 秦韬玉《贫女》

    (6) 又如:才调;雅调

    (7) 意见、主张的基本倾向。如:论调;唱高调

    tiáo

    形容词

    (1) (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和谐;协调) 同本义

    调,和也。——《说文》

    合得周密谓之调。——《贾子道术》

    调和乐也。——《荀子·臣道》

    弓矢既调。——《诗·小雅·车攻》

    调悦者,情之道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调而应之。——《庄子·知北游》

    帝善其调达,乃敕一御妓奏笛。——《晋书·桓伊传》

    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贾思勰《齐民要术》

    (2) 又如:调元(调和大化阴阳的元气);调序(调和);调琴(调和琴弦,弹琴);调畅(调和通畅);调适(调和顺适);调调(风吹物摇动的样子);调变(调和,调理)

    动词

    (1) 调节

    调竽笙篪篁。——《礼记·月令》

    (2) 又如:调排(调整安排);调风(整顿风俗);调气(调节四时的气候);调息(调节呼吸)

    (3) 驯服;训练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盐铁论》

    (4) 调治;调养(调治保养)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5) 又如:调鼎持衡(比喻治理国家);调息(调养休息);调治(医疗;疗治)

    (6) 嘲笑

    唐僧渊目深而鼻高, 王丞相每调之。——《世说新语》

    (7) 如:调喉(取笑);调侃(用言语戏弄;嘲弄)

    (8) 搀合 。

    (9) 如:调三窝四(搬弄是非);调白(挑唆);调味

    (10) 经搅拌、摇晃混合 。

    (11) 如:调和鼎鼐(在鼎里调和食物。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亦喻宰相之职);调匀;调色

    (12) 调节音高或使之入调 。

    (13) 如:调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

    (14) 演奏

    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5) 调济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盐铁论》

    (16) 调戏

    李师师再与 燕青把盏,又把言语来调他。——《水浒传》

    (17) 又如:调光(勾引;调情);调引(引逗;勾引)

    (18) 掷;丢

    我看了,搬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西游记》

    (19) 耍 。

    (20) 如:调嘴调舌(耍嘴皮);调嘴(耍嘴皮子);调脾(耍脾气;顽皮)

    (21) 调弄,弹奏

    可以调素琴。——《三国志·诸葛亮传》

    名词

    (1) 烹调,调味

    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英文翻译

    transfer, move, change; tune

    方言集汇

    ◎ 粤语:diu6 tiu4

    宋本广韵

    yuǎn [yuan]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FQP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MMU
    四角: 313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袁声。本义:走路走得长)

    (2) 同本义 。引申距离大,相隔远。与近相对

    远,辽也。——《说文》

    远,遐也。——《尔雅》

    屏之远方。——《礼记·王制》。注:“九州之外也。”

    柔远人也。——《礼记·中庸》

    穷高极远。——《礼记·乐记》

    念悲其远。——《战国策·赵策》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三十三年》

    缦立远视。——唐· 杜牧《阿房宫赋》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极目远望。——《广东军务记》

    (3) 又如:远行无急步(走长路不能走得太急);远游之戒(指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戒训);远招近揖(热情相邀、礼貌相待远近友人);远水近火(即远水不救近火。比喻缓不济急)

    (4) 长久;长远

    则筮远日。——《仪礼·士冠礼》

    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公羊传·庄公四年》

    (5) 又如:永远;长远;远世(远古的年代);远裔(远代的子孙。也称“远胄”)

    (6) 高远;远大

    将有远志。——《国语·周语》

    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始有远略。——宋· 苏洵《六国论》

    深谋远虑。——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7) 又如:远到(形容成就远大,不可限量);远计(远大或长久的计划);远略(远大的谋略)

    (8) 多。指差距大

    狗则远矣。——《吕氏春秋·慎行论》

    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

    下圣人也亦远矣。

    (9) 又如:远年(多年);远不相同

    (10) 深远;深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 又如:远忧(深远的忧虑);远奥(深远玄奥);远略(深远的谋略);远神(深远的神韵)

    动词

    (1) 离开;避开

    君子远疱厨。——《孟子·梁惠王上》

    暧暧远人村。——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相远不知。——唐· 李朝威《柳毅传》

    远罪丰家。——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远嫌(远避嫌疑);远罪(远离罪恶);远鄙(避开粗俗);远祸(避免祸患);远开(方言。离开);远势(避免滥用权势)

    (3) 违背

    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汉书·公孙弘传》

    (4) 又如:远礼(背离礼仪);远义(背离仁义)

    (5) 疏远,不亲近,不接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6) 又

    远贤臣。

    (7) 又如:远斥(疏远排斥);远外(疏远,不亲近);远慢(疏远轻忽);远绝(疏远隔绝);远斥(疏远隔绝);远利(不近私利);远斥(疏远排斥);远外(疏远,不亲近);远臣(不被亲信重视的臣子)

    (8) 扩大;扩展 。如:远境(扩大疆域);远达(飞黄腾达)

    (9) 超过;胜过 。如远逾(超越); 远迈(远远超过);远过,(超过)

    名词

    (1) 偏僻之地;远方 。如:远投荒昧(流放到边远、蛮荒的地区);远恶(环境恶劣的边远地区);远戍(充军到边远地区);远人(边远地方的人);远乡牌(人在外乡死后,在坟墓上设立的名牌);远晋军州(穷山恶水的边远地区。军与州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名,均属路);远流(流放到远方);远驿(远方的驿站)

    (2) 姓

    英文翻译

    distant, remote, far; profound

    方言集汇

    ◎ 粤语:jyun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