禳灾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禳灾 ”。谓禳除灾祸。
《文选·张衡<东京赋>》:“冯相观祲,祈禠禳灾。” 李善 注:“禳,除也;灾,祸也。谓求祈福而除灾害也。” 宋 邵雍 《无名公传》:“人告之以修福,对曰:‘未尝为不善。’人告之以禳灾,对曰:‘未尝妄祭祝。’”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盟誓》:“大王到时,怕有焚香酬愿祈福禳灾者,一一登记,不敢有误。”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这都是敬神禳灾的演剧,全本里一定有一个恶人,次日的将近天明便是这恶人的收场的时候,‘恶贯满盈’, 阎王 出票来勾摄了,于是乎这活的活无常便在戏台上出现。”
见“ 禳灾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禳灾”。谓禳除灾祸。见“禳灾”。
引《文选·张衡<东京赋>》:“冯相观祲,祈禠禳灾。”
李善注:“禳,除也;灾,祸也。谓求祈福而除灾害也。”
宋邵雍《无名公传》:“人告之以修福,对曰:‘未尝为不善。’人告之以禳灾,对曰:‘未尝妄祭祝。’”
明王玉峰《焚香记·盟誓》:“大王到时,怕有焚香酬愿祈福禳灾者,一一登记,不敢有误。”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这都是敬神禳灾的演剧,全本里一定有一个恶人,次日的将近天明便是这恶人的收场的时候,‘恶贯满盈’, 阎王出票来勾摄了,于是乎这活的活无常便在戏台上出现。”
禳灾的网络释义
禳灾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祭名。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
禳乃入。——《仪礼·聘礼》。注:“祭名也。”
齐有彗星, 齐侯使禳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2) 又如:禳灾(禳除灾祸);禳星(禳除凶星);禳解(向神祈求解除灾祸);禳保(祭祀神祖,去邪除恶,求其保护);禳除(祭神除灾);禳避(祭神避祸);禳祷(祭神以消灾祈福)
(3) 去除
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ong2 rong5 [客英字典] jong2 jong1 [台湾四县腔] jong2 jong5 [梅县腔] jong2 [宝安腔] ngiong2 ngio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穰 | 汝陽 | 日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nʑĭaŋ | njang/r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2) 同本义
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说文》。或体灾。
大者曰灾,小者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释名》
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左传·昭公九年》
(3) 又如:灾火(火灾);灾燀(火灾)
(4) 灾害,祸患
大烖。——《周礼·司服》。注:“水火为害。”
祸烖杀礼。——《周礼·掌客》。注:“新有兵寇水火也。”
国有大故天烖。——《周礼·大祝》。注:“疫疠水旱也。”
灾及其身。——《荀子·臣道》
天灾降戾。(戾:猛,凶)——《国语·周语》
(5) 又如:灾晦(灾祸;恶运);灾燀(灾祸;灾难);天灾(自然灾害);受灾(遭受灾害);灾殃(灾难);灾兵(战争的灾难);灾疫(指疫疠这种灾祸);灾时(灾变的时间);灾疚(祸患疾苦);灾毒(祸患);灾故(灾患);灾魔(祸患;灾难)
(6) 罪恶
灾,纪也。——《谷梁传》。范宁注:“灾,谓罪恶;纪,治理也。”
动词
(1) 伤害,使受灾害
人君失政,天为异;不改,灾其人民;不改,乃灾其身也。——《论衡》
(2) 焚烧
滥炎妄起,灾宗庙,烧宫馆。——《汉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i1 [东莞腔] zai1 [台湾四县腔] zai1 [客英字典] zai1 [宝安腔] zai1
◎ 潮州话:za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烖 | 祖才 | 精 | 咍 | 平聲 | 灰 | 開口一等 | 咍 | 蟹 | cai/zoi | tsɒ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