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祭

cí jì [ ci ji]
注音 ㄘˊ ㄐ一ˋ

词语释义

祭祀。

词语解释

  1. 祭祀。

    《战国策·赵策二》:“先王弃羣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 朱 及二子 奉 毅 与后弟 軼 、 辅 、 敞 辞语相连及,以为祠祭祝诅,大逆无道。”《新唐书·王璵传》:“ 玄宗 在位久,推崇 老子 道,好神仙事,广脩祠祭。”

引证解释

⒈ 祭祀。

《战国策·赵策二》:“先王弃羣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朱及二子奉毅与后弟軼、辅、敞辞语相连及,以为祠祭祝诅,大逆无道。”
《新唐书·王璵传》:“玄宗在位久,推崇老子道,好神仙事,广脩祠祭。”

祠祭的网络释义

祠祭

  • 祠祭祭祀。《战国策·赵策二》:“先王弃羣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 朱 及二子 奉 毅 与后弟 轶 、 辅 、 敞 辞语相连及,以为祠祭祝诅,大逆无道。”《新唐书·王璵传》:“ 玄宗 在位久,推崇 老子 道,好神仙事,广脩祠祭。”
  • 汉字详情

    [ci]
    部首: 431
    笔画: 9
    五笔: PYN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FSMR
    四角: 372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示,司声。本义:春祭)

    (2) 同本义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说文》

    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礼记·月令》

    (3)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

    祠,神祠也。——《汉书·陈胜传》注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4) 又如:宗祠(祠堂);祠灶(宗祠;祠堂);祠馆(犹祠堂)

    (5) 祠禄的省称 。如:祠禄(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祠禀(即祠禄)

    动词

    (1) 引申为祭祀

    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韩非子·十过》

    (2) 又如:祠求(祭神祈求);祠事(祭礼,祭祀之事);祠官(掌管祭祀之官)

    英文翻译

    ancestral temple; offer sacrific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h2 [宝安腔] cu2 [海陆丰腔] cih2 [客英字典] cih2 [陆丰腔] cih3 [梅县腔] ze2 [客语拼音字汇] c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似兹平聲開口三等zsi/sziozĭə
    [ji]
    部首: 519
    笔画: 11
    五笔: WFI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BOMMF
    四角: 279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祭祀)

    (2) 同本义

    祭,祀也。——《说文》

    祭之为言索也。——《说苑·权谋》

    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公羊传·桓公八年》注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论语·乡党》

    以灵鼓鼓社祭。——《周礼·地官》

    (3) 又如:公祭死难烈士;主祭;陪祭;祭扫(祭祀并扫墓)

    (4) 使用,旧小说中谓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 。如:祭起一件法宝来

    英文翻译

    sacrifice to, worship

    方言集汇

    ◎ 粤语:zai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5 [宝安腔] zi5 [海陆丰腔] zi5 [梅县腔] zi5 [沙头角腔] zi5 [客英字典] zi5 [陆丰腔] zi5 [东莞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ji4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例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tsĭɛicied/zi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