祔祀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在祖庙内后死者附于先灵下合祭。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皇后入庙之制》:“古制,后先帝崩,则祔祀於庙,设位於其姑下,然遇行祫祭之礼,动多关碍。”《清史稿·礼志六》:“嗣领侍卫内大臣 尹德 ,尚书 阿里衮 及其夫人, 乾隆 时并祔祀云。”
泛指配享,附祭。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畺殉难记下》:“又据《朱将军神道碑》言, 大金河 副将 阿木穰 、 瓦土寺 守备 喀克哩 先于攻郡时阵亡,祔祀将军庙。”
引证解释
⒈ 在祖庙内后死者附于先灵下合祭。
引清昭槤《啸亭续录·皇后入庙之制》:“古制,后先帝崩,则祔祀於庙,设位於其姑下,然遇行祫祭之礼,动多关碍。”
《清史稿·礼志六》:“嗣领侍卫内大臣尹德,尚书阿里衮及其夫人, 乾隆时并祔祀云。”
⒉ 泛指配享,附祭。
引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畺殉难记下》:“又据《朱将军神道碑》言, 大金河副将阿木穰、瓦土寺守备喀克哩先于攻郡时阵亡,祔祀将军庙。”
祔祀的网络释义
祔祀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祭名。原指古代帝王在宗庙内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
卒哭明日以其班祔。——《仪礼·既夕礼》
(2) 又如:祔主(以死者神位附祭于先祖);祔祀(在祖庙内后死者附于先灵下合祭);祔庙(祔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
动词
合葬 。如:祔穴(合葬的墓穴);祔葬(合葬);祔窆(合葬);祔次(合葬的序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5 [台湾四县腔] fu5 [海陆丰腔] fu5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2) 同本义
祀,祭无已也。——《说文》
祀,国之大事也。
左传·文公二年》
五祀。——《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
以雷鼓鼓神祀。——《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
(3) 一说指祭祀地神
祠,祭也,天祭也。祀,地祭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4) 祭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祭祀必祝之。——《战国策》
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明史·海瑞传》
(5) 又如:祀灶(祭灶神。在腊月二十三日,为古代五祀之一);祀南北郊(天子即位后在城南郊外祭天,在城北郊外祭地);祀土(祭祀土地神);祀天(祭祀天神);祀孔(指祭祀孔子的典礼);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祀社(祭祀土神);祀奉(祭祀供奉);祀典(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祀物(祭祀所用的供物);祀命(祭祀的命令);祀享(祭祀供献);祀孤(祭祀孤魂);祀姑(古代旗帜名)
名词
(1) 祭神的地方
过墓则式,过祀则下。——《礼记》
(2) 又如:祀堂(祭殿);祀舍(祭祀的房屋,庙宇);祀场(古代祭祀地神的处所);祀坛(古代祭祀时用土筑的平台)
(3) 世,代
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
(4) 中国商代对年的一种称呼
惟十有三祀。——《书·洪范》
(5) 向神或神明供奉动物或植物食物、酒类、香烛或珍贵物品作为祭祀的行为或举动
祀,国之大事也——《左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sii5 [东莞腔] cu5 [沙头角腔] su3 [客英字典] sii5 [海陆丰腔] sii6 [宝安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ii5 [梅县腔] se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似 | 詳里 | 邪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zsix/sziio | zĭ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