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请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向神祷告请求。
汉 荀悦 《申鉴·俗嫌》:“或曰祈请者,诚以接神自然应也。”《后汉书·顺帝纪》:“分祷祈请,靡神不禜。”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 北君祠 ,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
泛指请求。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守从之,饮次,从容祈请。”
引证解释
⒈ 向神祷告请求。
引汉荀悦《申鉴·俗嫌》:“或曰祈请者,诚以接神自然应也。”
《后汉书·顺帝纪》:“分祷祈请,靡神不禜。”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北君祠,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
⒉ 泛指请求。
引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守从之,饮次,从容祈请。”
祈请的国语词典
祈祷请求。
如:「个人一点点心愿,祈请能够成全。」
祈请的网络释义
祈请
祈请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示,斤声。本义:向上天或神明求福)
(2) 同本义
祈,求福也。——《说文》
掌六祈。——《周礼·大祝》
祭有祈焉。——《礼记·郊特牲》
(3) 又如:祈场(向神祈祷的场所);祈祝(祈求祝福);祈死(祈求速死);祈克(祈求克敌);祈祉(祈求幸福);祈祓(祈神除灾去秽);祈战(祈求战胜)
(4) 请求;希望
不祈土地。——《礼记·儒行》
以祈尔爵。——《诗·小雅·宾之初筵》
(5) 又如:祈喜(求福);祈借(求借)
形容词
通“祁”。大 。如:祈寒(严寒)
名词
假借为 “畿”。古称天子直辖之地
《祈父》,刺宣王也。——《诗·小雅·祈父序》孔颖达《疏》:“当作畿字,今作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ki1 [台湾四县腔] ki2 [客英字典] ki2 [海陆丰腔] ki2 [宝安腔] ki2 [陆丰腔] ki3 [梅县腔] ki2 [沙头角腔] ki2 [客语拼音字汇] ki2
◎ 潮州话:k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祈 | 渠希 | 羣 | 微開 | 平聲 | 微 | 開口三等 | 微 | 止 | gioi | gʰĭəi |
详细解释
名词
通“情”。情况,实情
上下请通。——《墨子·尚同中》
四璧而知请。——《管子·白心》
动词
(1) (形声。从言,青声。本义:拜访)
(2) 同本义
请,谒也。——《说文》
使人为秋请。——《史记·吴王濞传》。集解引律云:“秋曰请。”
不得入朝请。汉律盖改周礼之觐为请也。——《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卿相造请禹。——《史记·酷吏列传》
(3) 又如:请谒(拜见)
(4) 请求;要求
请,求也。——《广雅·释诂三》
墓地不请。——《礼记·王制》
夫请者,非可诒托而往也,必亲之者也。——《谷梁传·定公元年》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曹刿请见。——《左传·庄公十年》
力请客。——清·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请命乞身(请求离职退休);请一个示(请求指示);请了训(请求训示);请蠲(请求免除田赋);请期(婚礼之一,在行聘之后,请求女家同意婚期);请咨(请求给予咨文);请和(求和);请托(走后门;拉关系)
(6) 询问
摈者去请事。——《仪礼·士昏礼》。注:“犹问也。”
(7) 又如:请仙(扶乩求仙,以卜休咎);请日(卜问吉日);请故(诘问其事故);请罪(责问对方己有何罪)
(8) 召;邀请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9) 又如:请唤(请召呼唤);请会(一种邀请他人参加的小型贷款形式);请召(招请);请逆(请人往迎);请卖爵子(即请爵卖子);请香头(请巫婆下神);请不将(请不了;不能请)
(10) 宴请 。如:请你们来吃晚饭;宴请(设宴招待);请状(请帖。邀请客人的通知);请客
(11) 问候 。如:请病(看望、问候病人)
(12) 告诉
主人答,再拜,乃请。——《仪礼》。郑玄注:“请,告也,告宾以射事。”
(13) 愿意 。如:请顺(愿意归顺);请服(愿意顺服)
(14) 在请求时用作表示礼貌
请说之。——《墨子·公输》
请从吏夜归。——唐· 杜甫《石壕吏》
请先言人之老少。——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5) 又如:请进来;请喝茶吧
(16) 请教,请示
请所之。——《资治通鉴·唐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