碶牐

qì zhá [ qi zha]

词语释义

亦作:碶闸

词语解释

  1. 亦作“ 碶闸 ”。水闸。

    《宋史·河渠志七》:“有碶牐三所,曰 乌金 ,曰 积瀆 ,曰 行春 。”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六:“西南乡之田;所恃者 广德 一湖,环百里,周以堤塘,植榆柳以为固,四面为斗门碶闸。”

引证解释

亦作“碶闸 ”。水闸。

《宋史·河渠志七》:“有碶牐三所,曰乌金 ,曰积瀆 ,曰行春 。”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六:“西南乡之田;所恃者广德一湖,环百里,周以堤塘,植榆柳以为固,四面为斗门碶闸。”

汉字详情

[qi]
部首: 517
笔画: 14
五笔: DDHD
仓颉: MRQHK
四角: 17684

详细解释

名词

水闸

筑石契蓄淡水。——《明史》

碶闸(水闸)

英文翻译

a flood-gate, a water-gate

宋本广韵

zhá [zha]
部首: 423
笔画: 13
五笔: THGV
仓颉: LLHJX
四角: 22077

详细解释

名词

同“闸” 。旧时城门的悬门。泛指以门控制通道的设施

每百里置木牐一,以限水势。——《宋史》

英文翻译

sluice; flood gate, canal lock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ap7 [台湾四县腔] cap7 [梅县腔] cap7 [海陆丰腔] cap7
◎ 潮州话:za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一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