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记

bēi jì [ bei ji]
繁体 碑記
注音 ㄅㄟ ㄐ一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碑记 bēijì

(1) 刻在碑上的记事文章

a record of events inscribed on a tablet

词语解释

  1. 碑上所刻的记事文章。

    《南史·刘悛传》:“ 悛 父 勔 讨 殷琰 ,平 寿阳 ,无所犯害,百姓德之,为立碑记。” 唐 张说 《过汉南城叹古坟》诗:“松柏剪无餘,碑记灭罔传。” 清 顾炎武 《北岳辨》:“至 宋 之醮文碑记尤多,不胜録也。”

引证解释

⒈ 碑上所刻的记事文章。

《南史·刘悛传》:“悛父勔讨殷琰,平寿阳,无所犯害,百姓德之,为立碑记。”
唐张说《过汉南城叹古坟》诗:“松柏剪无餘,碑记灭罔传。”
清顾炎武《北岳辨》:“至宋之醮文碑记尤多,不胜録也。”

碑记的国语词典

碑上的记事文。

碑记的网络释义

碑记

  • 碑记,指刻在碑上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语出《南史·刘悛传》:“ 悛父勔讨殷琰,平寿阳,无所犯害,百姓德之,为立碑记。”
  • 碑记造句

    碑记与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产物。
    根据碑记、方志及民间传说来看,任疯子类似于“活佛济公”,表面看似疯傻,实则乐善好施、恤贫济孤、治病救人,为民众称道。
    ,墓尾为阿拉伯文碑,墓前立白寿彝先生序文及重修碑记。
    由于碑记关键内容一直未辨认出来,致使其研究工作难以深入进行。
    “四神咒塔”碑记载住持法现建塔缘起。
    唐代文学家元结、刘禹锡、韩愈,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南宋宰相张俊、学者张拭,明朝诗人游朴,清朝学者徐琪等人都曾在此勒碑记事,摩崖题字。
    同时,查阅了相关的谱牒、方志、碑记等文献档案资料。
    而那些众多的宗祠庙宇,真正体现出了"木本水源"的历史与现实的蕴涵,犹如历史发展的碑记,迄今仍是福建与海外乡亲联络的感情驿站。
    教堂内有塑像和石碑记载着约克城的历史,教堂的彩色玻璃窗非常壮观。
    一曰书启,即书信;二曰碑记;三曰赋;四曰杂文。
    有一方亭“骊靬亭”正中立有一块大石牌,上刻“古罗马兵归顺中国碑记”。
    鼓楼,据碑记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均有重修。
    亲自指挥第五军歼敌的杜聿明将军除撰文勒碑记述此役外,还赋诗一首北海风迷骑士道,昆仑月葬大和魂。
    东侧后墙内嵌一碑,曰“重建广裕祠碑记”,记述重建之原委及捐款者芳名,落款为“大明崇祯岁次己卯季夏吉旦重修”。
    不可否认,碑记的发现为杜甫生地的考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塔南有石刻碑记五块,保存完好。
    石祠已倾圯,仅余石堆累累,仅剩在地穴遗迹南侧的一石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天台庙。
    古寨堡在防御工事之外,体现着比较浓厚的地方文化,它的建筑形制、雕刻、绘画、碑记、甚至寨名都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具有文物保护价值。
    亭侧有重刻的清代《宾山岩田亩碑记》,记述保护宾山岩的有关情况。

    汉字详情

    部首: 517
    笔画: 13
    五笔: DRTF
    [j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SU
    四角: 377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名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量词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如:一记耳光

    英文翻译

    record; keep in mind, reme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gei3
    ◎ 潮州话:g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