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固不拔

què gù bù bá [que gu bu ba]
繁体 確固不拔
注音 ㄑㄩㄝˋ ㄍㄨˋ ㄅㄨˋ ㄅㄚ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亦作'确乎不拔'。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六》:“因他们都有确固不拔的自信,所以决不会理会偶像保护者的嘲骂。”

成语用法

确固不拔作谓语、定语;指不可动摇。

引证解释

⒈ 见“确乎不拔”。

确固不拔的网络释义

确固不拔

  • 确固不拔,读音 què gù bù bá,汉语成语,刚强坚决,不可动摇。同“确乎不拔”。出自《热风·随感录四十六》。
  • 汉字详情

    què [que]
    部首: 517
    笔画: 12
    五笔: DQE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MRNBG
    四角: 176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左形,右声。本作“碻”、“塙”。本义:坚固)

    (2) 同本义

    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庄子·应帝王》

    確乎其不可拔。——《易·乾卦》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易·系辞下》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易·乾》

    (3) 坚定;坚决 。如:确士(坚贞之士); 确志(坚定的志向);确固(坚定);确然(刚强;坚定的样子)

    (4) 真实;符合事实 。如:正确(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确考(确切考证);确指(确切指出);确音(确切的消息)

    动词

    (1) 通“搉”。敲击

    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尘尾柄确几。——《世说新语·文学》

    (2) 通“角”。竞争

    李广才气,天下亡双,自负其能,数与虏确。——《汉书·李广传》

    副词

    (1) 的确 。如:这样的成绩确没见过

    (2) 确定无疑地 。如:确知

    英文翻译

    sure, certain; real, true

    方言集汇

    ◎ 粤语:kok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ok7 hok7 [客英字典] kok7 [台湾四县腔] kok7 ho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四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胡覺入聲開口二等ghruk/heokɣɔk
    [gu]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D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WJR
    四角: 6060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囗( wéi),“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本义:坚,坚固)

    (2) 同本义

    固,四塞也。——《说文》

    亦孔之固。——《诗·小雅·天保》。传:“固,坚也。”

    脩陈固列。——《左传·成公十六年》

    弱颜固植。——《楚辞·招魂》

    筋骨欲其固也。——《吕氏春秋·达郁》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汉· 贾谊《过秦论》

    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荀子·王霸》

    良马固车。——《韩非子·难势》

    (3) 又如:固项(牛皮制的护领);固阴(隆冬时阴气固结);固植(根基巩固。比喻意志坚定不移)

    (4) 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资治通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 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5) 又如:固塞(坚固的要塞)

    (6) 久

    固,久也。——《小尔雅·广诂》

    臣固闻之。——《国语·晋语六》

    皆以太子为非固相也。——《战国策·魏策二》

    (7) 疾病经久难治的。后作“痼”

    季冬行春令,则“国多固疾。”——《礼记·月令》

    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 商言有固疾。——《汉书·王商传》

    (8) 安定,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可以固。——《国语·晋语二》

    (9) 又如:固色(安定的情绪和神色)

    (10) 固执,专一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唐· 杜牧《阿房宫赋》

    (11) 又如:固护(精神专一,意志坚定)

    (12) 鄙陋

    鄙人固陋,不知忌讳。——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

    (13) 又如:固陋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

    (14) 坚定

    上无固植,下有疑心。——《管子·洁法》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5) 又如:固植(固志。坚定的意志);固色(坚定的志节);固宠(宠幸眷爱,坚定不移)

    动词

    (1) 安定 。如:固圉(使边境安静无事)

    (2) 巩固;使坚固;加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固堤;固垒(加固营垒);固壁清野(固壁,加固壁垒,使敌不易攻击;清野,转移人口、物质,使敌无所获取);固位(巩固保持权位)

    (4) 安守;坚守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晋· 陶渊明《饮酒》诗十六

    (5) 又如:固穷(信守道义,安于贫贱穷困)

    (6) 禁锢;闭塞 。如:固扃(牢牢关闭);固塞(闭塞,不开朗)

    副词

    (1) 执意;坚决地

    蔺相如固止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少年固强之。——《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固守阵地;固却(坚决拒绝);固获(坚持据为己有);固谢(执意推辞;谢绝);固让(再三辞让)

    (3) 必,一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4) 又如:固必(引申义:一定;必然);固当如此

    (5) 原来;本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 韩愈《师说》

    (6) 当然;仍然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宋· 苏轼《教战守》

    余固笑而不信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确实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8) 已经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固众(固然很多)

    (10) 通“胡”( )。何,何故

    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庄子·天地》

    英文翻译

    to become solid, solidify; strength

    方言集汇

    ◎ 粤语:gu3
    ◎ 客家话:[陆丰腔] gu5 [梅县腔] gu5 [东莞腔] gu5 [客英字典] gu5 [台湾四县腔] gu5 [客语拼音字汇] gu4 [宝安腔] gu5 [沙头角腔] gu5 [海陆丰腔] g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暮去聲開口一等koh/kuhku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ba]
    部首: 330
    笔画: 8
    五笔: RDC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IKE
    四角: 53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犮( )声。本义:拔起,拔出)

    (2) 同本义

    拔,擢也。——《说文》

    拔,引也。——《苍颉篇》

    确乎其不可拔。——《易·乾》。郑注:“移也。”

    拔河。——《封氏见闻录》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拔剑切而啖之。

    (4) 又

    拔剑撞而破之。

    拔刃奋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拔毛;拔草;拔秧

    (6) 选拔;提拔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7) 又如:拔用(提拔任用);拔补(提拔补官);选拔(挑选);提拔(挑选人员任更高职)

    (8) 突出;超出

    势拔五岳掩赤城。——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 又如:拔绝(卓越);出类拔萃(才能出众)

    (10) 突起

    皆峭拔险怪。——宋· 沈括《梦溪笔谈》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11) 又如:挺拔(直立而高耸);拔立(耸立;挺立)

    (12) 脱身;脱离,摆脱 。如:拔哨(偷偷溜走);拔身(脱身);拔不出腿(事多摆脱不开)

    (13) 攻取

    拔石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拔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14) 又如:拔城;连拔敌人四个据点

    (15) 移动

    亮拔县千余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

    (16)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它变凉 。如:把西瓜放在水里拔一拔

    (17) 吸出 。如:拔火罐;拔毒

    英文翻译

    uproot, pull out

    方言集汇

    ◎ 粤语:bat6
    ◎ 客家话:[东莞腔] pat8 [台湾四县腔] pat8 bat8 [梅县腔] pat8 [海陆丰腔] pat8 bat8 [客英字典] pat8 [宝安腔] pat8 [客语拼音字汇] bad6 pad5 pad6 [陆丰腔] pat8 [沙头角腔] pat8
    ◎ 潮州话:buak8[潮州]buêk8 ,boi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房越月合入聲合口三等byat/bvatbʰĭwɐ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