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违

kuí wéi [ kui wei]
繁体 睽違
注音 ㄎㄨㄟˊ ㄨㄟˊ

词语释义

1.差错;背违。 2.分隔;离别。

词语解释

  1. 差错;背违。

    唐 颜师古 《上<汉书注>序》:“顾召幽仄,俾竭芻蕘。匡正睽违,激扬鬱滞。” 唐 元稹 《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睽违,非言官好恶。”

  2. 分隔;离别。

    南朝 梁 何逊 《仰赠从兄兴宁置南》诗:“一朝异言宴,万里就睽违。” 唐 李朝威 《柳毅传》:“洎 钱塘 季父论亲不从,遂至睽违,天各一方,不能相问。”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刘三吾与陈南宾书》:“暮年以来,每一得姻家书,輒兴骨肉睽违之感,友朋相继凋谢之痛。”《文明小史》第一回:“这番因事进京,恰好遇着 柳知府 放了外任,从此南北睽违,不能常见。”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一九四九年第一次文代大会期间,我在新生的故都和他重逢以后,又是长期的睽违。”

引证解释

⒈ 差错;背违。

唐颜师古《上<汉书注>序》:“顾召幽仄,俾竭芻蕘。匡正睽违,激扬鬱滞。”
唐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睽违,非言官好恶。”

⒉ 分隔;离别。

南朝梁何逊《仰赠从兄兴宁置南》诗:“一朝异言宴,万里就睽违。”
唐李朝威《柳毅传》:“洎钱塘季父论亲不从,遂至睽违,天各一方,不能相问。”
明叶盛《水东日记·刘三吾与陈南宾书》:“暮年以来,每一得姻家书,輒兴骨肉睽违之感,友朋相继凋谢之痛。”
《文明小史》第一回:“这番因事进京,恰好遇着柳知府放了外任,从此南北睽违,不能常见。”
柯灵《<阿英散文选>序》:“一九四九年第一次文代大会期间,我在新生的故都和他重逢以后,又是长期的睽违。”

睽违的国语词典

分离、别离。

如:「在街上邂逅睽违已久的好友,令她十分开心。」

睽违的网络释义

睽违

  • 睽违,词语,正确为“暌违”,读作“kuí wéi”。
  • 1.差失;差错;背违。
  • 2.分离;分隔;离别。出自颜师古《汉书叙例》。
  • “目”字旁为误写,正确是“日”字旁。
  • 睽违造句

    睽违政坛多年后,他东山再起,高票当选立委。
    睽违多年,美兆集团再推出电视形象广告!
    睽违逾十年,一会豁素诚。
    看苍茫青天下,多少权力镇制的高官显贾和餍足暴富而睽违优雅、仁慈、信义与博爱的黯澹可悲的人群,其瑟瑟发抖的灵魂正在凄恐的哀嚎中。
    睽违十多年踏上上海,对如今上海的城市发展,许添财甚至用“自叹不如”来形容。
    冬令腊月将至,睽违许久的台北国际艺术村艺术家工作室又即将开放啰!
    睽违三年,大丰国小管弦乐团在指挥曾志忠老师、陈彦廷老师的带领下,再度站上舞台。

    汉字详情

    kuí [kui]
    部首: 512
    笔画: 14
    五笔: HWGD
    五行:
    仓颉: BUNOK
    四角: 620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目,癸声。本义:两眼不看一地方) 斜视

    睽,目少精也。——《广苍》

    睽,目不相视也。——《说文》

    (2) 目不相视,即二目不能集中视线同视一物

    动词

    (1) 分离;背离

    睽者,乖也。——《易·序卦》

    睽,外也。——《易·杂卦》

    睽孤见豕负涂。——《汉书·五行志》。注:“睽孤乖剌之意也。”

    归妹之睽。——《左传·僖公十五年》。注:“乖离之象。”

    曩者胶漆契,迩来云雨睽。——白居易《伤友》

    (2) 又如:睽违(分离;不在一起);睽离(阔别);睽别(分离,离别);睽阻(离别阻隔);睽隔(别离,分隔);睽阔(久别;远别);睽阕(分离隔断);睽离(分离;离散)

    (3) 违背,不合

    守失其微,天下孤睽。——扬雄《法言》

    (4) 张目注视 。如:睽目(反目;翻脸);众目睽睽(许多人都注视着)

    英文翻译

    staring

    方言集汇

    ◎ 粤语:kwai1 kwai4
    ◎ 客家话:[宝安腔] kui2 [台湾四县腔] kui2 [客语拼音字汇] kui2 [海陆丰腔] kui2 [客英字典] kwui2 [梅县腔] kw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圭齊合平聲合口四等kʰiweikhue/quei
    wéi [wei]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FNHP
    五行:
    仓颉: YQS
    四角: 35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2) 同本义

    违,离也。——《说文》

    违,远也。——《尔雅》

    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传:“离也。”

    薄违农父。——《书·酒诰》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楚辞·离骚》

    (3) 又如:违别(离别);违离(离别;分离;背离);违恋(依依惜别);违阔(离别;阔别);违署(离开官署。指辞去官职);违远(远离;离别);违间(离别);违弃(离弃;丢弃);违异(离别;分离)

    (4) 避开

    纪侯大去其国,违 齐难也。——《左传·庄公四年》

    (5) 又如:违强凌弱(畏避强大,欺凌弱小);违难(避难);违避(避开;背离);违敌(避敌;纵敌);违寒(避开寒冷);违患(避开祸患);违世(避开尘世;去世)

    (6) 违背;违反

    违,偝也。——《广雅·释诂二》

    静言用违。——《书·尧典》

    且其违者不过数人。——《左传·哀公十四年》

    而违之俾不通。——《礼记·大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违天必有大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慎勿违吾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我而相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君赐不可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违错(违反,违背);违干(违犯;冒犯);违别(违抗);违逆(违背;不合情理);违越(违背;越轨);违心之论(与内心相违背的话);违天(违背天意);违科(不符合法令);违俗(违背世俗的习惯或观念);违常(反常,违反常理)

    (8) 改变 。如:违变(改变;变故);违度(失度,反常);违程(耽误行程)

    (9) 恨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

    岂余身之足殉兮,违世业之可怀。——《文选·班固·幽通赋》

    (10) 又如:违恨(怨恨);违怨(怨恨)

    (11) 妨碍;阻碍 。如:违碍(妨碍,阻碍);违拗(阻拦;执拗);违和(因身体失调而不适;生病)

    名词

    (1) 过失,错误 。如:违谬(过失;谬误);违滥(失实;错误);违错(失误;错乱);违衷(失当);违舛(谬误;差错)

    (2) 相距;距离 。如:违年(过期不赴任);违欠(拖欠)

    形容词

    (1) 邪行;不正 。如:违质(本质邪恶)

    (2) 远 。如:违旷(疏远;阔别)

    (3) 差异,不一致 。如:违暴(杂乱失常);违惑(错乱迷惑)

    英文翻译

    disobey, violate, defy; be apart from

    方言集汇

    ◎ 粤语:wa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