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ㄇㄨˋ ㄅㄨˋ ㄆㄤˊ ㄕ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0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目不旁视。”

成语用法

目不旁视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神情。

目不旁视造句

小贩的不时的吆喝声,行人的喧哗声,买卖之间的讨价还价声汇成一股不绝的轰鸣不由分说的朝着张济汹涌而来,但他还是心无旁骛的思考着,目不旁视。
他瞪着一对眼睛扶持父亲的腰杆跪在前台,目不旁视,一副不怒自威的样子。
众人正忍俊不住,掩口胡卢而笑,忽见田子方掀衾慵坐,目不旁视,长啸数声,口中含糊问道“君侯犹然未至西河耶?”。
弟子们一个个面目严肃,目不旁视。
她目不旁视,对向她欢呼的男生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莲步轻移,缓缓向女生楼走去。
金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走过皇帝面前,这些身强力壮的单身汉,忘掉了武帝,对那些竟比妖冶的宫娥彩女,特感情趣,凝神专注,目不旁视。
何劲上前一步,目不旁视地看着陈风,显示出极好的修养,拱手一礼,说道这位道兄请了,我等……
您回来了?结果只有两种,一是鼻眼子朝天,理都不理;二是目不旁视,冷冷“嗯”。
罗艺见他正襟危坐,目不旁视,又好气,又好笑。
那少女目不旁视,冷冷地回道“师尊有事正和鬼谷前辈商议。
几条人影过来了,全都迈开双脚一先一后地走着,高高矮矮的,影子缩在地上,打门前悉悉索索地过去,目不旁视,呼吸都是轻轻细细的,象一群走着的鬼魂。
幸好疲于赶路的蒋慧安对这个庞然大物不感兴趣,却上下打量荣华,荣华目不旁视,不理他,他讨个没趣,只好把目光移开。
他当然也是目不旁视的,翘着二郎腿只是向对面看。
扬舟月和段命目不旁视,同时微微一笑。
天皇的族亲,一个是精锐师团的悍将,两个人各自都很矜持,正襟危坐,目不旁视。
张文海目不旁视地走着,皮鞋后跟叩击地面的响声,在长长的甬道里震荡。
申飞不自觉地看向风元海,只见他目不旁视,仍悠闲地吃酒,对进来的众人毫不在意。
王子、二公主、三公主均站立在高大臣一层的石阶上,目不旁视的听着朝中的议事,大公主早已出嫁,自然不在其列。
这么想着,狄风忍不住朝韩信又看了一眼,见韩信依然不动地站在那里营帐门口,忠于职守,目不旁视,突然在心中有了一个主意。
只有我,大学生涯目不旁视,一直一个人。

汉字详情

[mu]
部首: 512
笔画: 5
五笔: HHH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
四角: 601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后序》

动词

(1) 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文翻译

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方言集汇

◎ 粤语:m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k7 muk8 [客英字典] muk7 muk8 [台湾四县腔] muk7 muk8 [东莞腔] muk7 [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8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宝安腔] muk7 | muk8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miukmĭuk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páng,bàng [pang,bang]
部首: 409
笔画: 10
五笔: UPY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BYHS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bàng

动词

(1) (古通“傍”)

(2) 依傍;依附

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汉书·赵充国传》

(3) 又如:旁沿(依附沿袭);旁缘(依仗)

(4) 靠近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引渭穿渠起 长安,旁南山下,至 河三百余里。——《汉书》

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旁午(将近中午);旁车(靠近车子)

(6) 依照;仿效

扬雄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汉书》

(7) 通“谤”。诽谤

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礼记·少仪》

(8) 另见 páng

páng

形容词

(1)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2) 同本义

旁,溥也。——《说文》

旁,广也。——《广雅》

旁求俊彦。——《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

群后旁戾。——张衡《东京赋》

(3) 又

旁震八鄙。

陶冶大炉,旁薄群生。——《汉书·扬雄传》

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庄子·逍遥游》

杂能旁魄而无用。——《荀子·性恶》。注:“旁魄,广博也。”

(4) 又如:旁畅(广通博晓);旁行(广泛流传);旁收(广泛收罗);旁求(四处征求;广泛搜求);旁施(广施);旁开(广开);旁薄(旁礴、旁魄。广博;无际;广被充塞);旁罗(遍布);旁瞩(遍视);旁靡(普及);旁罗(遍及);旁雪(普遍洗雪);旁通(遍通)

(5) 横 。如:旁午(纵横交错);旁行(横写);旁行书(横写的文字);旁穿(横穿);旁师(横向学习);旁贯(横贯)

(6) 别的,其他的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 道书》

(7) 又如:旁入(其他收入);旁言(他人的话);旁省(别的宫廷);旁推(由此及彼地推论);旁讼(诉讼涉及他人);旁寄(别有寄托);旁贷(谓推卸他人)

名词

(1) 旁边。古同“傍”

旁,犹边也,侧也。——《玉篇》

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露。——《墨子·节用中》

旁天子而立于堂上。——《逸周书·王会》

士旁三揖。——《礼记·丧大记》

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斫其正,养其旁条。——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两旁(左右两边);旁首(旁边);旁训(正文旁边附注的释义或音读);旁生(旁边生长);旁立(在旁边侍立);旁仄(近侧;左右)

(3) 附近

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周髀算经》

(4) 又如:四旁(前后左右很近的地方);近旁(附近;旁边);旁民(附近之民);旁谷(附近的山谷);旁近;旁郡(附近的州郡);旁座(指邻座的人)

(5) 四面 。如:旁戾(从四方而至);旁射(犹四射);旁溢(向四面八方流去);旁午(四面八方;到处)

(6) 汉字的偏旁 。如:形旁,声旁

动词

(1) 辅助,辅佐

日有志极而无旁,终老独以离异兮。——《楚辞·屈原·九章》。注:“旁,辅也。”

(2) 另见 bàng

英文翻译

side; by side, close by, near

方言集汇

◎ 粤语:pong4
◎ 客家话:[梅县腔] pong2 [宝安腔] pong2 [客英字典] pong2 [陆丰腔] pong3 [东莞腔] pong2 [海陆丰腔] pong2 [客语拼音字汇] pong2 [沙头角腔] pong2 [台湾四县腔] p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步光唐開平聲開口一等bʰɑŋbang
shì [shi]
部首: 431
笔画: 8
五笔: PYMQ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FBHU
四角: 37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 同本义

视,瞻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墨子·辞过》

子兴视夜。——《诗·郑风·子曰鸡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熟视之。——《战国策·齐策》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视探(看望,探望);视瞻(顾盼的目光);视日(观日影而察早晚时刻;注视太阳);视远步高(高视阔步);视习(见习)

(4) 考察,察看,审察

视其所以。——《论语·为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5) 又如:视师(视察军队);视草(检视天子所写文词诏令的草稿);视药(查看汤药);视荫(观察日影)

(6) 治理,处理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 又如:视朝(天子朝临治理政事);视篆(古代官印皆用篆文,故官吏上任治事称“视篆”)

(8) 看待

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

然言其户,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视遇(看待,照顾);视同膜外(视若无睹;漠不关心);视民如伤(将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伤痛);视为同路人;视伟(看重)

(10) 通“示”。向…表示

指视我。——《汉书·周勃传》

视民不奢。——《汉书·晁错传》。师古曰:“视读曰示。”

视民不恌。——《诗·小雅·鹿鸣》

亦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11) 又如:视化(显示教化。视,同“示”)

(12) 比照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视秩(比照品级次第)

(14) 效法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书·太甲中》

(15) 又如:视效(仿效;效法)

(16) 接纳

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礼记·坊记》

(17) 照顾,照看 。如:视护(照看护理);视濯(古代祭祀时照料洗濯祭器);视寝(侍寝);视养(照料养育);视候(看望,问安)

(18) 发令 。如:视师(督率军旅);视撝(指挥。视与指通)

名词

(1) 眼;眼力;视线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视流(目光流转,不专注于一物);视躁(目光不定的样子);视端(目光端正)

(3) 水名。即“涀水” 。在河南省叶县西

英文翻译

look at, inspect, observe, see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潮州话:si6 si7(sĭ sī) <旧读>si3(sì)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