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

mù dǔ [ mu du]
注音 ㄇㄨˋ ㄉㄨ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目睹 mùdǔ

(1) 眼见;亲眼所见

死伤情况不堪目睹
see with one’s own eyes

(2) 亲眼看见

这桩事故是许多渔夫目睹的
witness

词语解释

  1. 亦作“ 目覩 ”。亲眼看到。

    《后汉书·刘根传》:“促召之,使太守目覩,尔乃为明。” 南朝 宋 谢灵运 《七里濑》诗:“目覩 严子瀨 ,想属 任公 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先祖母曾取视之,先母时尚幼,亦在旁目睹。” 巴金 《<家>后记》:“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目覩”。亲眼看到。

《后汉书·刘根传》:“促召之,使太守目覩,尔乃为明。”
南朝宋谢灵运《七里濑》诗:“目覩严子瀨,想属任公钓。”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先祖母曾取视之,先母时尚幼,亦在旁目睹。”
巴金《<家>后记》:“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

目睹的国语词典

亲眼看见。

目睹的网络释义

目睹 (词语)

  • 目睹,指眼见;亲眼所见;亲眼看见。
  • 目睹的翻译

    英语: to witness, to see at first hand, to see with one's own eyes
    德语: Zeuge sein, miterleben, mit eigenen Augen sehen, ansehen
    法语: voir de ses propres yeux

    目睹造句

    目睹这一悲惨景象,小王发出一声尖利的呼叫便昏了过去。
    我有幸目睹了迷人而苍郁的大兴安岭。
    他们就曾亲眼目睹过那哀鸿遍野、赤地千里的惨象。
    我以前最想亲眼目睹天安门,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转眼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很不少。
    我亲眼目睹了钱塘江潮汛壮观而迷人的景象。
    我当时在场,目睹了事情的经过。
    他惊魂未定地诉说着刚才目睹的可怕情景。
    我终于有机会目睹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了。
    导游把威尼斯说得天花乱坠,比亲眼目睹还精采。
    他因为亲眼目睹了那场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故画面,变得整天怏怏不乐,忧心忡忡,就连上课也总是姗姗来迟。
    他亲眼目睹了乌兰诺娃那柔美的芭蕾舞姿,真是深思远虑。
    我今天能亲眼目睹这些重见天日的宝物,内心十分感动。
    那天亲眼目睹他战胜歹徒……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我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汹涌澎湃的大海,心里感到无比欢欣。
    我耳闻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兴旺发达。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小华出身书香门第,耳闻目睹也爱上了读书。
    鲁迅先生的作品写的大多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些年耳闻目睹的文坛轶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汉字详情

    [mu]
    部首: 512
    笔画: 5
    五笔: HHH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
    四角: 601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后序》

    动词

    (1) 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文翻译

    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方言集汇

    ◎ 粤语:m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k7 muk8 [客英字典] muk7 muk8 [台湾四县腔] muk7 muk8 [东莞腔] muk7 [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8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宝安腔] muk7 | muk8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miukmĭuk
    [du]
    部首: 512
    笔画: 13
    五笔: HFTJ
    五行:
    仓颉: BUJKA
    四角: 6406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目,者声。本义:见,看见)

    (2) 同本义

    睹,见也。——《说文》

    圣人作而万物睹。——《易·文言传》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庄子·秋水》

    云霞明灭或可睹。——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令人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有目共睹;睹睐(看见;发现);睹闻(亲见亲闻);睹始知终(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睹记(见闻与记忆)

    (4) 察看

    赵简子将袭 卫,使 史默往睹之。——《吕氏春秋·召类》

    (5) 又如:耳闻目睹;秋毫必睹

    (6) 明白;懂得

    不务深迂而难睹。——《论衡》

    (7) 又如:睹事(懂事,明晓事理)

    英文翻译

    look at, gaze at; observe

    方言集汇

    ◎ 粤语:dou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u5 [台湾四县腔] du5 du3 [梅县腔] du3 [海陆丰腔] du5 du3 [宝安腔] du3 [陆丰腔] du3 [客语拼音字汇] d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當古上聲開口一等tutox/t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