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不殆

bǎi zhàn bù dài [bai zhan bu dai]
繁体 百戰不殆
注音 ㄅㄞˇ ㄓㄢˋ ㄅㄨˋ ㄉㄞ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百战不殆 bǎizhàn-bùdài

(1) 殆:危险、失败。每战必胜,从不打败仗

never-losing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成语辨析

殆;不能写作“待”。

成语用法

百战不殆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每次战斗都取胜。

引证解释

⒈ 谓每战必胜,从不打败仗。

《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百战不殆的国语词典

多次战争都不失败。形容百战百胜。

百战不殆的网络释义

百战不殆

  • 百战不殆,读音bǎi zhàn bù dài,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出自《孙子·谋攻》。
  • 百战不殆的翻译

    英语: to come unscathed through a hundred battles (idiom, from Sunzi's /The Art of War/

    百战不殆造句

    要麽她深谙男人的心理,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能审时度势,详察敌情,所以百战不殆,人们称他是常胜将军。
    毛主席说过:"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想进入名企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面试是必须通过的一关,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相信只要一方面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一方面对企业的情况有深入了解,一定可以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只要我们知彼知己,就一定百战不殆。
    陈将军是沙场胜手,百战不殆,所以在军内外享有崇高的威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高水平的博弈中,经验往往会成为决定因素。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敌人的了解将决定战争的一切。
    做到"先调研论证而后动",由知已知彼开始,才能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她们在职场百战不殆、智慧果敢,颠覆一种旧的平衡,开创一种新的平衡。
    自古名将料敌制胜,训练士兵,故可使赴汤蹈火,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指出要想获得胜利必须了解敌我双方情况。
    人族的高级情报分析师十分赞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提早的警报是胜利的要素之一。
    专家建议那些掌管一方国计民生的父母官,凡事要量力而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当然我也没有成功,但是我在努力,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对手的特点、长处,在比赛时就会有所侧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者也。
    打仗没有成功的范式,总守着以前的胜招,总认为百战不殆,迎接自己的往往是失败。
    中国有一名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说,打仗的时候,既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自己的对手,这样才能在每场战役中取胜。
    人生职场风起云涌,竞争激烈不甘平庸,奋发图强坚苦拼搏,大胆创新力求独特,未雨绸缪百战不殆,锐意进取勇攀高位。祝你事业顺利!

    汉字详情

    bǎi [bai]
    部首: 501
    笔画: 6
    五笔: DJF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A
    四角: 10602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2) 十个十。一百,100

    百,十十也。——《说文》

    律中百钟。——《淮南子·时则》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百辆之迎(用隆重仪式迎娶新妇);百日(一百天;人死后的一百天,请僧道诵经或作道场);百户(一百户人家;统兵百人之官)

    (4) 概数。言其多,许多的,众多的

    千禄百福。——《诗·大雅·假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集·木兰诗》

    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5) 又如:百花争艳;百发百中;百官(众官);百事(众多的事物)

    形容词

    (1) 多种多样的;各种的

    百计营谋不得脱。——《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百像图(各种人物的画像,是专供临摹影像的范本);百般(各种不同的情态)

    (3) 所有;一切;凡

    社稷百官皆在。——清· 侯方域《壮悔堂集》

    (4) 又如:百业;百口(整个家族);百工;百川归海(比喻众望所归)

    (5) 姓

    动词

    (1) 增为百倍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人一能之,己百之。——《礼记·中庸》

    英文翻译

    one hundred; numerous, many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ak7 [客英字典] bak7 [陆丰腔] bak7 [宝安腔] bak7 [台湾四县腔] bak7 [梅县腔] bak7 [沙头角腔] bak7 [东莞腔] bak7 [客语拼音字汇] bag5
    ◎ 潮州话:bê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博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prak/peakpɐk
    zhàn [zhan]
    部首: 412
    笔画: 9
    五笔: HKAT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RI
    四角: 2365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2) 同本义

    战,斗也。——《说文》

    皆陈曰战。——《左传·庄公十一年》

    春秋敌者言战。——《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将军百战死。——《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我战时袍。

    挟矢以助战。——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征战(出征作战);战阀(战功);战垒(战争中用以防守的堡垒)

    (4) 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

    龙战于野。——《易·坤》

    下骑搏战。——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文战;酒战;西瓜战

    (6) 后作“颤”。发抖

    战栗,惧也。——《尔雅·释诂》

    股战而栗。——《汉书·高五王传》

    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战欣欣(战兢兢);战钦钦(战兢兢);战笃索(战抖);战笃速(战抖);战都速(战抖);战恐(恐惧发抖);战动(颤动;抖动);战悸(惶恐发抖)

    名词

    (1) 战争;战事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

    普法之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战史(记载战争情况的史书或文章);战多(战功);战征(征战;战争);战讯(战事的消息);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

    (3) 姓

    英文翻译

    war, fighting, battle

    方言集汇

    ◎ 粤语:zin3

    宋本广韵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dài [dai]
    部首: 406
    笔画: 9
    五笔: GQCK
    五行:
    仓颉: MNIR
    四角: 1326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歹( è),台声。本义:危险)

    (2) 同本义

    殆,危也。——《说文》

    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诗·小雅·正月》

    亦曰殆哉。——《书·秦誓》。传:“危殆。”

    晋有三不殆。——《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

    兵殆于垂沙。——《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韩非子·三守》

    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韩非子·扬权》

    此二者,殆物也。——《韩非子·忠孝》

    (3) 又如:殆危(危险)

    (4) 困乏;疲惫

    以有涯隨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向注:“疲困之谓也。”

    日将暮,步履颇殆,休于路侧。——《聊斋志异》

    (5) 假借为“怠”。懒惰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受命不殆。——《诗·商颂·玄鸟》

    滋敝邑休殆。——《左传·昭公五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

    副词

    (1)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殆于不可。——《孟子》

    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殆有神护者。——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游历殆遍。——宋· 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敌人伤亡殆尽;殆其(大概);殆庶(庶几,近似)

    (3)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仅”、“只”

    此殆空言,非至计也。——《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殆,仅也。”

    (4) 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

    (彼)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

    (5) 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将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豳风·七月》

    英文翻译

    dangerous, perilous; endanger

    方言集汇

    ◎ 粤语:doi6 toi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ai5 [海陆丰腔] tai6 [梅县腔] tai5 [宝安腔] tai5 [东莞腔] toi3 [沙头角腔] tai5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台湾四县腔] tai5
    ◎ 潮州话:da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亥上聲開口一等daix/dojdʰɒ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