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

bǎi zhàng [ bai zhang]
注音 ㄅㄞˇ ㄓㄤˋ

词语释义

1.极言高﹑深或远。 2.牵船的篾缆。 3.借指井绳。 4.唐代名僧怀海﹐住洪州百丈山﹐因以为号﹐称"百丈禅师"。参阅《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词语解释

  1. 极言高、深或远。

    汉 枚乘 《七发》:“上有千仞之峯,下临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约 《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唐 韩愈 《次同冠峡》诗:“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北史·西域传·小月氏国》:“其( 小月氏国 )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谓百丈佛图也。”

  2. 牵船的篾缆。

    《宋书·朱超石传》:“时军人缘 河 南岸,牵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为虏所杀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诗舟行多用百丈,问之 蜀 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为大瓣,以麻索连贯其际,以为牵具,是名‘百丈’。”《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从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顺风,方使得布帆,风略小些,便要扯着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来就是縴子。” 清 黄遵宪 《下水船歌》:“百丈横牵上瀨舟,三朝三暮见 黄牛 。”

  3. 借指井绳。

    唐 杜甫 《铜瓶》诗:“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怀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为号,称“百丈禅师”。参阅《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引证解释

⒈ 极言高、深或远。

汉枚乘《七发》:“上有千仞之峯,下临百丈之谿。”
南朝梁沉约《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唐韩愈《次同冠峡》诗:“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
《北史·西域传·小月氏国》:“其( 小月氏国 )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谓百丈佛图也。”

⒉ 牵船的篾缆。

《宋书·朱超石传》:“时军人缘河南岸,牵百丈, 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为虏所杀略。”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宋程大昌《演繁露·百丈》:“杜诗舟行多用百丈,问之蜀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为大瓣,以麻索连贯其际,以为牵具,是名‘百丈’。”
《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从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顺风,方使得布帆,风略小些,便要扯着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来就是縴子。”
清黄遵宪《下水船歌》:“百丈横牵上瀨舟,三朝三暮见黄牛。”

⒊ 借指井绳。

唐杜甫《铜瓶》诗:“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⒋ 唐代名僧怀海,住洪州百丈山,因以为号,称“百丈禅师”。参阅《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百丈的国语词典

形容极为深长广远。

百丈的网络释义

百丈

  • 指唐时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俗姓王,福州长乐县人,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大师早年在西山寺(今长乐龙泉寺)落发,又到衡山依法朗受具足戒,后又往庐江(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因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江西赣县)弘法,于是就前往参学,是道一门下首座,侍奉道一有六年,得到印可。和百丈同时参学的还有智藏、普愿,他们各有所长,成为马祖门下鼎足而立的三大士。
  • 百丈造句

    其竟以一夫之勇,将那巨人之潮挡在距之三人百丈之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庙南隔溪相望有弄水岩,双峰崛起,涧水东流,至西百丈崖下注西溪。
    宽宥百丈,厚有十丈,高同样有百丈。
    岭东最外部有山峰左右相夹,当中露出一条宽约百丈的道路直通山内。
    苏誉和叶蓁有史可循的第一次相见,在卫国灭亡的那个下午,中间隔着半截生死,百丈高墙。唐七公子。
    因为面前的两人合体之后,变成了一个不男不女,足有百丈的妖怪,而最让叶天感到惊讶的是,两人之体之后,身上的气息快速的强大起来。
    无数金光火星乱溅迸出,将周遭几百丈内的草莽大树统统摧毁。
    百丈崖,春寒料峭,一帘淡月却是弯如玉钩。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定元塔迎风暴涨到数百丈高下,巍然耸立在虚空之中一动不动!相对于定元塔的纹丝不动,敌人的紫金钵盂可谓是蚍蜉撼大树,不外如是!毕竟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丈之山积于沙土,江河之水源于点滴,事业成功起于开业。值此开业庆典,祝你人缘越聚越广;财气越赚越足;生意越做越大;快乐幸福越来越多。
    百丈崖溪边植被茂密,层层叠叠,至上而下都密布各种植物,经过春风夏雨的滋润都长得很茂盛,就像是撑开的一把绿色的大伞。
    连到时野餐时,都备上个炼丹炉,还是百丈高大的炼丹炉,言道用炼丹炉文火武火烧烤一番才够味道。
    从宝叔嘴里吐出的每一个字都蕴含浓重的杀意,让人汗毛倒竖,使得方圆百丈都笼罩上了一种无比压仰,难以喘息的气息。
    阳春,风和日丽,万木峥嵘,鸟语花香;盛夏,青山绿水,林树青葱,叶茂荫深;金秋,红叶似火,菽谷飘香,山果累累,惹人陶醉;隆冬,群山披素,白雪皑皑,垂冰百丈。
    山腰奇岩环抱酷似锦带,山上有巨石突出,名黄岩,悬空数百丈,惊险奇绝。
    大殿前方格局森严,百丈内陆续有白衣青年守卫,白鹤的自空滑落,只让这些白衣青年用眼扫了扫,就充眼不见,又是一脸庄肃威严。
    百丈之台,其初则一石耳,由是而两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致于切切石焉。进建亦然。旧日记一事,嫡悟一理,积暂而成教。
    鬼节就说鬼,开心鬼,捣蛋鬼,小糊涂鬼,送来搞怪乐开怀,一起赶走小郁闷,不再郁闷咬了人。倒霉鬼,晦气鬼,大糊涂鬼,使你不得开心颜,撸起袖子打跑它,通通离你三百丈,福气财气。

    汉字详情

    bǎi [bai]
    部首: 501
    笔画: 6
    五笔: DJF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A
    四角: 10602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2) 十个十。一百,100

    百,十十也。——《说文》

    律中百钟。——《淮南子·时则》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百辆之迎(用隆重仪式迎娶新妇);百日(一百天;人死后的一百天,请僧道诵经或作道场);百户(一百户人家;统兵百人之官)

    (4) 概数。言其多,许多的,众多的

    千禄百福。——《诗·大雅·假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集·木兰诗》

    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5) 又如:百花争艳;百发百中;百官(众官);百事(众多的事物)

    形容词

    (1) 多种多样的;各种的

    百计营谋不得脱。——《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百像图(各种人物的画像,是专供临摹影像的范本);百般(各种不同的情态)

    (3) 所有;一切;凡

    社稷百官皆在。——清· 侯方域《壮悔堂集》

    (4) 又如:百业;百口(整个家族);百工;百川归海(比喻众望所归)

    (5) 姓

    动词

    (1) 增为百倍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人一能之,己百之。——《礼记·中庸》

    英文翻译

    one hundred; numerous, many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ak7 [客英字典] bak7 [陆丰腔] bak7 [宝安腔] bak7 [台湾四县腔] bak7 [梅县腔] bak7 [沙头角腔] bak7 [东莞腔] bak7 [客语拼音字汇] bag5
    ◎ 潮州话:bê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博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prak/peakpɐk
    zhàng [zhang]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JK
    四角: 50000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持“十”。十,十尺。本义:长度单位,十尺) 同本义

    丈,十尺也。——《说文》

    度五尺为墨,倍墨谓之丈。——《小尔雅》

    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白发三千丈。——唐· 李白《秋浦歌》

    百丈冰。——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半匹红绸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长丈许。——明· 魏禧《大铁锥传》

    (2) 又如:丈尺(以丈、尺为单位来计量);丈六(一丈六尺);丈二(一丈二尺);丈数(一丈多;丈把)

    名词

    (1) 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

    丈者,长也。——《大戴礼记》

    (2) 又如:丈人行(父辈;长辈);丈母(丈母娘,丈妈,岳母);丈丈(对尊长的敬称);老丈;岳丈

    (3) 丈夫 。常用于称姑、姨、姐、妹之夫。如:姑丈;丈夫女(女中丈夫;指具有英雄气概的女子);丈夫儿(男子汉);丈夫子(儿子;男孩);丈夫汉(男子汉);姐丈;妹丈

    动词

    (1) 扶,倚。后作“杖”

    丈,借为扶行之丈。老人持丈,故谓之丈人。别用杖通。——《六书正伪》

    (2) 测量土地 。如:丈田分地

    英文翻译

    unit of length equal 3.3 meters; gentleman, man, husband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6
    ◎ 客家话:[宝安腔] cong3 | cong1 [沙头角腔] cong1 cong5 [客语拼音字汇] cong1 cong4 [海陆丰腔] chong6 [台湾四县腔] cong5 [梅县腔] chong5 [东莞腔] cong3 [客英字典] chong5 [陆丰腔] chong6
    ◎ 潮州话:deng6 (tũrng 旧时:tñg ) ziang6(chĩang) diên6/dion6(tĩe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直兩陽開上聲開口三等driangx/diankɖʰĭa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