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梁书 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成语用法
白首不渝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信念等。
白首不渝的网络释义
白首不渝
白首不渝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 同本义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5) 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6)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7) 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8) 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9) 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白战(徒手相搏);一穷二白
(10)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如:念白字;写白字
(11)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12)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3) 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如:白军;白匪
名词
(1) 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 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 地方话 。如:苏白
(4) 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 姓
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
(1)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2) 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3)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4) 又如:自白(自我表白);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5) 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6)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
(1) 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 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3) 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4) 竟。与“不”连用 。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ak8 [梅县腔] pak8 [沙头角腔] pak8 [客语拼音字汇] pag6 ped6 [海陆丰腔] pak8 [客英字典] pak8 [陆丰腔] pak8 [东莞腔] pak8 [宝安腔] pak8
◎ 潮州话:bêh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白 | 傍陌 | 並 | 陌二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bʰɐk | brak/bea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2) 同本义
首,阳也。——《汉书·天文志》
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
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战国策·燕策》
以刀劈狼首。——《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昂首;叩首;搔首;首功(以获敌首论功);首虏(指斩获敌人的首级);首枕其股(让死者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这是古代臣下对横遭杀害的君主表示哀痛之礼);首丘(归葬故乡;亦指怀念故乡);首身分离(被杀,判处斩刑)
(4) 首领,团体的领导人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元首;酋首;群龙无首
(6) 开端;开头;前端
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韩非子·心度》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7) 又如:首事(开始);首春(孟春。指农历正月);首秋(孟秋。指农历七月);首祚(一年的开头);首夏(夏季之始。即“孟夏”。指农历四月);首岁(正月。一年的开始)
(8) 要领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书·秦誓》
(9) 剑柄上的环
进剑者左首。——《礼记》
(10) 位次。方;面
史进下首坐了。——《水浒传》
(11) 又如:左首;上首;外首;东首;门首
形容词
(1) 第一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汉书·儒林传序》
(2) 又如:首公(以公务为首要。即“奉公”);首功(第一等功劳);首选(当选为第一。科举时代考试名列第一);首妻;首位;首名;首恶;首犯;首僧(当家和尚);首县(县城和府城在一处的县,也指知县);首事(地方上领头管事的绅士);首事(首要的事);首从(主犯与从犯)
(3) 形容迟疑不决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彊,每与 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 汉亦收其用。——《后汉书·邓训传》
(4) 又如:首施(迟疑进退不定。同首鼠);首鼠(迟疑不决。也作“首施”)
动词
(1) 告发
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首诉(出首;控告);首人(出面告状的人)
(3) 自首,犯人自己到有关部门去交代罪行
(贼役赃官)一半都来睦县自行投首,拜参 张招讨并众官,尽皆准首,复为良民。——《水浒传》
(4) 又如:首官(向官府自首或告发);自首;首状(自首或告发的状词);首免(指自首而得以从轻发落);首罪(自首)
(5) 头向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6) 向着…出发
北首燕路。——《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如:首路(出发);首涂(启程;上路)
(8) 屈服;服罪
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后汉书》
(9) 标明;显示
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礼记》
副词
(1) 最早;首先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首唱(首先倡导、发起。也作“首倡”);首创(创始)
量词
一篇 。如:唐诗三百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u3 [陆丰腔] shi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客英字典] shiu3 [台湾四县腔] sii3 [梅县腔] shu3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 潮州话:s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首 | 書九 | 書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sjux/sjov | ɕĭəu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俞声。本义:水由净变污,引申为改变,变)
(2) 同本义
渝,变污也。——《说文》
渝盟,无享国。——《左传·桓公元年》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诗·郑风·羔裘》
明誓固在,不可渝也。——《宋史》
(3) 又如:渝涅(由白变黑。比喻更改初衷);渝移(变易);渝节(变节);渝变(变更,变化)
(4) 引申为违背 。如:渝言(食言,背弃前言);渝约(违约,失约);渝盟(背叛盟约)
(5) 泛滥
沸溃渝溢。——木华《海赋》
(6) 又如:渝溢(盈溢)
(7) 通“输”
)。通达弗震弗渝。——《国语·周语上》
渝食于野。——《墨子·非乐上》
其以先后智渝者也。——《管子·侈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台湾四县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yi4
◎ 潮州话:而污5(如)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逾 | 羊朱 | 以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jĭu | jyo/j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