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绫

bái líng [ bai ling]
繁体 白綾
注音 ㄅㄞˊ ㄌ一ㄥˊ

词语释义

白色的绫子。

词语解释

  1. 白色的绫子。

    《北史·尉古真传》:“ 凉州 緋色,天下之最, 叉 送白綾二千匹令染, 聿 拒不受。”《水浒传》第二四回:“大官人,你便买一疋白綾,一疋蓝紬,一疋白绢,再用十两好绵,都把来与老身。”《红楼梦》第三六回:“原来是个白綾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

引证解释

⒈ 白色的绫子。

《北史·尉古真传》:“凉州緋色,天下之最, 叉送白綾二千匹令染, 聿拒不受。”
《水浒传》第二四回:“大官人,你便买一疋白綾,一疋蓝紬,一疋白绢,再用十两好绵,都把来与老身。”
《红楼梦》第三六回:“原来是个白綾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

白绫的网络释义

白绫

  • 白绫是一种布料,就是白色的绫罗。
  • 三尺白绫的出处
  • 出自洪昇《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 白绫造句

    四十三回,元宵节前后,西门府摆开正宴,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等人,为迎接乔五太太,个个穿得花团锦绣,却没一件白绫袄儿。
    白绫纱,青丝发,你眉目亦如画。恍惚间相望早已无话,心如麻。千古月,付韶华,那一瞬,成刹那。逝年华,转身,泪流如雨下。抱琵琶,声声弹,咫尺却隔天涯。空回首,一场盛世繁华,如昙花。诗。
    说着,一面又瞧他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北信浓七家、越后二十五将的旗帜尽集环绕在一个白绫科头的黑瘦男人身边,一面高大的草体“龙”。
    三尺白绫若赐我,可愿葬我于君侧。
    冯氏接过冤状,用白绫包好,又将儿的衣底襟撕开,把白绫小包装在衣内,复又缝上。
    其恶行令人齿冷,专门奸杀武林成名人物的妻女又或孤身行走江湖功力不俗的女子,事后更是抛尸闹市街头,上系白绫,表明死者身份,绫末端署名飘零魔隐。
    她的手指随意自弦上拂过,珑玲音起乍然明亮,白绫更为张扬。
    陆三金去谈生意,吕青橙这个萌物当然和白绫去走街串巷的游玩了。
    而苏城王殿之内无人敢披挂白绫,其一是因为二皇子是以忤逆谋反之罪而被赐死,其二则是君主苏赤下令朝中上下歌宴七日,只为欢庆他最宠的女儿回府。
    那少女全身洁白绫裳,慢慢地拉下遮脸的白貂皮围领。
    两浙察访使沈括沈大人上身朱衣,下身朱裳,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
    外面还套着葱心绿的大背心,蝴蝶式的青绒纽绊,缀着精巧镂刻的纽扣,尤其是那双小巧的三寸金莲之下,白绫子袜子外套着双绣浅碎花青鞋。
    忠烈碑依然在雕刻建造,一名名忠勇士卒被一一安置于一个个墓地中,刘雄带着大军披挂白绫祭拜,有激动悲伤者忍不住恸哭流涕。
    第十五回,“家常挽着一窝丝杭州攒,金缕丝钗,翠梅花钿儿,珠子箍儿,金笼坠子,上穿白绫对襟袄儿,下着红罗裙子”,真是粉妆玉琢。
    一遇白绫飞到,以求相助者,当即转知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如有诈作不知,五雷诛灭。
    奉圣夫人客印月,不顾宫廷体统,擅自命令掌印太监令其抗旨不尊,严重的藐视皇上,犯大不敬之罪本应诛灭九族,念其有功于朕现减轻处罚,三尺白绫赐死。
    白绫的首尾两端系上铃铛,既增加了重量,便于更好的控制白绫。
    乌发束着白色丝带,一身雪白绸缎。腰间束一条白绫长穗绦,上系一块羊脂白玉,外罩软烟罗轻纱。眉长入鬓,细长温和的双眼,秀挺的鼻梁,白皙的皮肤。
    此时民生凋敝,不宜再大动干戈!杨广于是作好了赴死的准备,随身准备白绫一匹,鹤顶红一瓶。

    汉字详情

    bái [bai]
    部首: 501
    笔画: 5
    五笔: RRR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A
    四角: 260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 同本义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5) 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6)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7) 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8) 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9) 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白战(徒手相搏);一穷二白

    (10)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如:念白字;写白字

    (11)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12)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3) 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如:白军;白匪

    名词

    (1) 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 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 地方话 。如:苏白

    (4) 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 姓

    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

    (1)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2) 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3)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4) 又如:自白(自我表白);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5) 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6)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

    (1) 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 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3) 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4) 竟。与“不”连用 。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英文翻译

    white; pure, unblemished; br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ak8 [梅县腔] pak8 [沙头角腔] pak8 [客语拼音字汇] pag6 ped6 [海陆丰腔] pak8 [客英字典] pak8 [陆丰腔] pak8 [东莞腔] pak8 [宝安腔] pak8
    ◎ 潮州话:bê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傍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bʰɐkbrak/beak
    líng [ling]
    部首: 332
    笔画: 11
    五笔: XFWT
    五行:
    吉凶:
    仓颉: VMGCE
    四角: 241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细薄而有花纹的丝织品,一面光,像缎子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绫券(彩绫制的货币);绫扇(薄绢制的扇子);绫纸(绫制的纸。古时官诰所用);绫衾(丝罗作成的衾被);绫帽(丝质的帽子)

    (3) 现代丝织品名。采用斜纹组织或以斜纹为底的提花组织,以桑蚕丝或与人造丝交织而成 。如:素绫;花绫;绫罗(泛指丝织品);绫罗绸缎(泛指丝织品)

    英文翻译

    thin silk, damask silk

    方言集汇

    ◎ 粤语:ling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