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辞

bái zhù cí [ bai zhu ci]
繁体 白紵辭
注音 ㄅㄞˊ ㄓㄨˋ ㄘˊ

词语释义

即白纻词。

词语解释

  1. 即白紵词。

    清 阎尔梅 《临卭至青城山看戏》诗:“曾闻 蜀国 《四弦诗》,可补 江 南《白紵辞》。”参见“ 白紵词 ”。

引证解释

⒈ 即白紵词。参见“白紵词”。

清阎尔梅《临卭至青城山看戏》诗:“曾闻蜀国《四弦诗》,可补江南《白紵辞》。”

白纻辞的网络释义

白纻辞

  • 白纻辞:唐代李白组诗
  • 白纻辞:唐代杨衡组诗
  • 白纻辞:萧衍诗作
  • 汉字详情

    bái [bai]
    部首: 501
    笔画: 5
    五笔: RRR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A
    四角: 260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 同本义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5) 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6)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7) 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8) 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9) 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白战(徒手相搏);一穷二白

    (10)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如:念白字;写白字

    (11)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12)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3) 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如:白军;白匪

    名词

    (1) 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 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 地方话 。如:苏白

    (4) 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 姓

    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

    (1)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2) 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3)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4) 又如:自白(自我表白);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5) 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6)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

    (1) 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 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3) 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4) 竟。与“不”连用 。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英文翻译

    white; pure, unblemished; br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ak8 [梅县腔] pak8 [沙头角腔] pak8 [客语拼音字汇] pag6 ped6 [海陆丰腔] pak8 [客英字典] pak8 [陆丰腔] pak8 [东莞腔] pak8 [宝安腔] pak8
    ◎ 潮州话:bê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傍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bʰɐkbrak/beak
    zhù [zhu]
    部首: 332
    笔画: 7
    五笔: XPGG
    仓颉: VMJM
    四角: 231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宁( zhù)声。本义:苎麻) 同本义

    紵,麻属。细者为絟,粗者为紵。——《说文》

    掌布缌缕纻之麻草之物。——《周礼·典枲》

    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诗·陈风·东门之池》

    (2) 又如:纻布(麻布);纻缟(纻麻所织的细绘);纻丝(“宋”人称“缎子”)。又指苎麻织成的粗布

    絺、绤、纻不入。——《礼记》

    (3) 又如:纻衣(麻衣)

    英文翻译

    ramie; sack cloth

    方言集汇

    ◎ 粤语:cyu5

    宋本广韵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