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散子

bái sàn zǐ [bai san zi]

词语释义

是药名,主治发背。

汉字详情

bái [bai]
部首: 501
笔画: 5
五笔: RRR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A
四角: 260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 同本义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5) 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6)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7) 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8) 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9) 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白战(徒手相搏);一穷二白

(10)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如:念白字;写白字

(11)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12)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3) 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如:白军;白匪

名词

(1) 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 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 地方话 。如:苏白

(4) 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 姓

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

(1)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2) 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3)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4) 又如:自白(自我表白);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5) 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6)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

(1) 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 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3) 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4) 竟。与“不”连用 。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英文翻译

white; pure, unblemished; br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ak8 [梅县腔] pak8 [沙头角腔] pak8 [客语拼音字汇] pag6 ped6 [海陆丰腔] pak8 [客英字典] pak8 [陆丰腔] pak8 [东莞腔] pak8 [宝安腔] pak8
◎ 潮州话:bê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傍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bʰɐkbrak/beak
sàn,sǎn [san]
部首: 425
笔画: 12
五笔: AE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BOK
四角: 48240

详细解释

sǎn

形容词

(1) 逍遥,懒散

庸众驽散。——《荀子·脩身》。注:“散,不拘检者也。”

(2) 又如:懒散;散人(闲散无用或不为世用的人。后多指隐士);散袒(假日;消闲);散旦(散弹,散诞。舒散;不受拘束);散适(闲适);散闲(消遥自在,无拘无束);散宕(放逸);散懒(精神松散,行动散漫)

(3) 潇洒;洒脱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世说新语》

(4) 又如:散朗(飘逸爽朗)

(5) 挂名职务,没有或很少有工作却可以领工资

初,晋世散骑常持选望甚重,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闲散,用人渐轻。——《宋书·孔觊传》

(6) 又如:散位(闲散的职位);散外(闲散而无一定职守的官职);散地(闲散之地。多指闲散的官职);散男(无职守或封邑的男爵);散役(没有固定职事的差役);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

(7) 杂乱;错杂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 又如:散迹(行踪不定);散散的(无定向,杂乱);散紊(散乱);散殊(各不相同);散生日(散寿。通常的小生日,区别于逢五、逢十的整生日);散东家(百戏杂耍艺人);散名(散杂的名称)

(9) 特指文章不受韵律约束 。如:散句(不押韵或不对偶的诗文句);散行(散体文);散隶(以散笔作的隶书);散体(即散文体。不要求词句齐整对偶的文体)

(10) 零碎;不集中的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1) 又如:散盐(粉末盐);散钱(零散的钱币);散滞(遗留下来的零碎物品);散碎(零碎);散处(分散居住);散犯(单独或零散监禁的囚犯);散茶(未压制成块、成片的茶);散户(零星小户)

(12) 粗疏 。如:散衣(平常穿的衣服);散民(普通百姓);散木(无材用之木。后比喻无用之人)

名词

(1) 药粉

与散两钱服之。——《后汉书·华佗传》

(2) 又如:平胃散;麻沸散;散子(药面儿)

(3) 姓

(4) 另见 sàn

sàn

动词

(1) (本义:分散)

(2) 同本义

散,杂肉也。——《说文》

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后汉书·华陀传》

散木也。——《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汉· 贾谊《过秦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乌云散了;四散(向四面分散);散盘(散伙);散走(四散奔逃);散佚(散失);散没(分散隐没);散众(不专门跟随某一主人或专门负责某事的杂役);散亡(分散逃亡);散叛(离散背叛);散流(流体四散而流);散涣(形容水四散而流)

(4) 散发,使分散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清· 黄宗羲《原君》

(5) 又如:散福(分食祭祀后的食品,布福);散子(撒种);散灰扃户(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散花(使花朵飘散);散金(散发钱财);散传(分支传播);散振(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散配(分发);散财(分发财物);散赡(散发财务以接济别人);散积(散发所积存的财务);散赐(分赐)

(6) 敞开

欲写,先散怀抱,任情恣情,然后书之。——蔡邕《笔论》

(7) 又如:散衣襟

(8) 排遣

虫篆散忧乐。——鲍照《蜀四贤》

(9) 又如:散散儿(散散心);散愁;散荡(散心,解闷);散适(走动散心);散想(舒散心怀);散虑(排遣忧愁)

(10) 逃,逃走

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

(11) 放,放牧

马散之华山之阳。——《礼记·乐记》

(12) 抒发 。如:散怀(抒发情怀);散意(表白心意)

(13) 结束 。如:会还没散,我有事先走了;散班(下班);散更(夜间的最后一次打更);散坐(宴会结束,宾客离席)

(14) 丧失,失去 。如:散灭(散失净尽);散阙(散失不全);散朴(失去质朴)

形容词

(1) 杂乱,纷乱

不与物散,粹之至也。——《淮南子·原道》

(2) 另见 sǎn;san

英文翻译

scatter, disperse, break up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2 saan3
◎ 客家话:[梅县腔] san3 san5 sang1 [海陆丰腔] san5 san3 [陆丰腔] san3 san5 [客语拼音字汇] san3 san4 [宝安腔] san5 | san3 [客英字典] san3 san5 [沙头角腔] san5 san3 [东莞腔] san5 [台湾四县腔] san5 san3 [梅县腔] sa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三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蘇旱上聲開口一等sɑnsanx/saan
[zi]
部首: 344
笔画: 3
五笔: BBB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D
四角: 17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容词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如:子公司

动词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词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代词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英文翻译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陆丰腔] zih3 [梅县腔] zii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陆丰腔] zih3 [沙头角腔] zu3 [东莞腔] zu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里上聲開口三等cix/ziiots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