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识倒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形容人言语行动十分轻狂。
郭沫若 《残春》二:“他诸如此类疯癫识倒的事情还很多。” 郭沫若 《虎符》第一幕:“‘你疯癫识倒的又在扯谎吧?’‘不,真的。是女扮男装的啦,还有好几位女兵呢。’”
引证解释
⒈ 形容人言语行动十分轻狂。
引郭沫若《残春》二:“他诸如此类疯癫识倒的事情还很多。”
郭沫若《虎符》第一幕:“‘你疯癫识倒的又在扯谎吧?’‘不,真的。是女扮男装的啦,还有好几位女兵呢。’”
疯癫识倒的网络释义
疯癫识倒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 从疒 (
), 表示与疾病有关。风声。 本义:头风病)(2) 同本义
疯, 头病。—— 《集韵》
(3) 瘫痪
他那半肢疯,半个身子简直不能动。 ——茅盾 《子夜》
形容词
(1) 神经错乱,精神失常 。如:疯病(神经错乱,精神失常的病);疯痰病(疯病);疯傻(疯癫痴呆);疯蒙(疯癫蒙昧)
(2) 形容任性放荡,不受管束或无节制地嬉笑哄闹 。如:疯闹(任性无节制地吵闹)
(3) 指农作物生长旺盛但不结果实 。如:疯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形声。从疒(
),颠声。本义:精神错乱,言行失常的病) 同本义 。如:癫鬼(使人癫狂的鬼祟)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shí
动词
(1) (形声。从言。戠(
)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2)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词
(1) 见识;知识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词
(1) 通“适”。刚才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名词
(1) 旗帜。后作“帜”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词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dǎo
动词
(1) (形声。从人,到声。本义:倒下)
(2) 同本义
对此欲倒东南倾。——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倒头(躺下睡觉;死亡);倒路(亦路倒。死在路上);倒卓(倒栽);倒断(山倒锁断);倒指(屈指,屈指计算);倒路死(诅咒人死在路上);倒床(卧倒在床上)
(4) 失败,败落
于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三国志·曹爽传》
(5) 又如:倒灶(倒霉);倒扁儿(向人挪借钱财或货以应急需);倒满(倒霉;晦气)
(6) 导致法律上的破产 。如:银行倒了;倒账(倒闭,破产);倒盆(倒闭);倒风(大批倒闭)
(7) 移动;替换 。如:颠倒是非;颠倒黑白;颠三倒四;倾箱倒箧;排山倒海;倒票(倒换银票);倒替(轮换);倒包(冒名顶替)
(8) 停止;中断 。如:倒断(倒顿。休止,间断,完结;决断;了断;清楚)
(9) 坍塌;垮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10) 又如: 倒口子(决口);倒溃(倒塌崩溃);倒坏(倒塌崩坏)
(11) 将货物或商店企业作价给人
我东头街上谈家当铺折了本,要倒于人。——《儒林外史》
(12) 又如:倒盘(把全店存货作价盘售);倒本(赚回本钱)
(13) 另见
dào
动词
(1) 上下、前后颠倒
倒筴侧龟于君前。——《礼记·曲礼》
倒影江中。——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倒序(颠倒次序);倒用印(将印信颠倒使用);倒错(颠倒错乱);倒景(倒影);倒三不着两(行事无准则,颠三倒四)
(3) 向相反方向移动
酒酣渴月使倒行。——李贺《秦王饮酒》
(4) 又如:倒车;倒回(退却;倒退);倒兵(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倒仰(仰面跌倒);倒跟脚(指脚跟向后突出)
(5) 将容器倾斜或反转,使里面的东西出来
倒杯开水
倒垃圾
(6) 又如:倒熟话(重复老一套的话);倒囷(尽出仓里的贮米);倒垃圾
(7) 浇铸 。如: 倒一锭银子; 倒铧叶子
副词
(1) 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
不曾与天下分忧,倒来苦害俺这里百姓。——《陈州粜米》
(2) 又如:倒不得(岂肯);妹妹倒比姐姐高
(3) 表示跟事实相反 。如:你说得倒简单,你试试看
(4) 表示出乎意料 。如:有这样的事?我倒要听听(表示不相信)
(5) 表示让步 。前一小句与后一小句之间常用“就是、可是、但是、不过”等呼应。如:质量倒挺好,就是价钱贵点儿
(6) 用于追问或催促 。如:你倒说说看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dau3 [梅县腔] dau3 [陆丰腔] do5 do3 [客语拼音字汇] dau3 dau4 do3 do4 [海陆丰腔] do3 do5 dau3 dau5 [客英字典] dau3 dau5 [台湾四县腔] do3 do5 dau3 dau5 [沙头角腔] dau3 [宝安腔] dau3|dau [梅县腔] dau3
◎ 潮州话:〖do2(tó) dao2(táu)〗 〖do3(tò)〗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倒 | 都晧 | 端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taux/tav | tɑ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