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阵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军队。
明 高启 《征妇怨》诗:“良人不愿封侯印,虎符远发当番阵。”
引证解释
⒈ 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军队。
引明高启《征妇怨》诗:“良人不愿封侯印,虎符远发当番阵。”
番阵的网络释义
番阵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fān
动词
(1)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象野兽的足掌和爪,下面的“田”象兽足踩出的印子。①本义:兽足。②更替,替代,轮流)
(2) 更替,轮值
顿兵一万,番代往来。——《北史·贺弼传》
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番代(轮流更换);番休(轮流休息);番更(轮流巡夜)
(4) 用同“翻” 。如:番将转来(翻转过来);番修(翻修);番身(翻身)
量词
(1) 次,回
迭为三番。——《列子·汤问》
(2) 又如:几番风雨;番把(几次);番番是福(每件事都吉利)
(3) 种 。如:别有一番天地;别有一番滋味;一番江水一番鱼
(4) 片;枚;块
宫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铜镜三千片,黄白金薄十万番。——《旧唐书》
(5) 古代计算纸张的单位
秩满归,吏以纸万番赆之, 暹为受百番。——《新唐书》
(6) 倍 。如:翻番;翻了一番
形容词
(1) 旧时对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 。如:番西(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番钱(外族钱币);番王(少数民族的领袖);番客(指客居中国的外族人或外国人;或客居南洋的中国人)
(2) 通“蕃”。草木茂盛
子子孙孙,永永番昌。——汉《白石神君碑》
名词
(1) 通“藩”。篱笆
抗折其貌以象墁(
以泥茨涂屋)茨番阏( 雍塞)也。——《荀子·礼论》。杨倞注:“番,读为藩。藩篱也。”(2) 另见
pān
名词
(1) 姓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诗·小雅》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1 [宝安腔] fan1 | pan1 | po2 [海陆丰腔] fan1 [梅县腔] fan1 [陆丰腔] fan1 [东莞腔] fan1 [沙头角腔] fan1 [客语拼音字汇] fan1 fon1 pan1
◎ 潮州话:何冤1 颇鞍1 ,huang1 [潮州]huêng1 ,puan1(phua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煩 | 附袁 | 並 | 元合 | 平聲 | 元 | 合口三等 | 元 | 臻 | byan/bvan | bʰĭwɐ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阜(
),从车。土山前摆满了战车。字本作“陈”。“阵”为后起字。本义:两军交战时队伍的战斗队形)(2) 同本义
阵,旅也。——《玉篇》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史记·淮阴侯传》
先登陷阵。——《史记·樊哙传》。
(3) 又如:阵脚(战阵的前沿阵地);阵圆(战阵布置完毕);阵图(作战时所摆列的军阵图形);阵梢(战斗队列的尾端);阵杀(军中诛杀)
(4) 阵地
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史记》
(5) 。又如:阵殁(在战场上死去;阵亡);阵场(战场);阵门(军营之门);阵俘(战场上俘获的敌兵);阵云(战地气氛,战阵烟云。又称“战云”)
(6) 又指战争或战斗
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 唐· 白居易《蛮子朝》。
(7) 又如:阵阵赢(仗仗取胜);叫阵;怯阵;出阵;阵败(战败);阵率(战士)
(8) 雷阵雨来临前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的现象
阵急如酣战,点粗成乱沤。——唐· 李咸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
(9) 又如:阵头雨(雷阵雨);阵影(阵云的阴影)
动词
(1) 布阵,列阵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
量词
(1) 表示事物经过的一定时间段落
每一阵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一阵雨;一阵风;一阵寒潮;一阵喧哗;一阵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