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画像
(1) 肖像
(2) 画成的人像
词语解释
画肖像。
《后汉书·蔡邕传》:“ 邕 遂死狱中…… 兖州 、 陈留 閒皆画像而颂焉。”《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年八十二薨”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汝南 闻其死也,悲之,既为画像,又就为立碑铭。” 唐 李白 《司马将军歌》:“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 麒麟臺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画像不始于勾践》:“《事物纪原》以画像始於 句践 铸 范蠡 ,不知 殷高宗 梦 傅説 已有图形以求之説矣。”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哥哥会为人画像,借此谋生。”
画成的肖像。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四》:“ 日磾 每朝见母画像,常拜泣而后去。”《宋史·苏轼传》:“ 軾 二十年间再蒞 杭 ,有德於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玩真》:“俺孤单在此,少不得将小娘子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四章:“她深情地望着 毛主席 的巨幅画像,望着 毛主席 亲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引证解释
⒈ 画肖像。
引《后汉书·蔡邕传》:“邕遂死狱中…… 兖州、陈留閒皆画像而颂焉。”
《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年八十二薨” 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汝南闻其死也,悲之,既为画像,又就为立碑铭。”
唐李白《司马将军歌》:“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臺。”
清袁枚《随园随笔·画像不始于勾践》:“《事物纪原》以画像始於句践铸范蠡,不知殷高宗梦傅説已有图形以求之説矣。”
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哥哥会为人画像,借此谋生。”
⒉ 画成的肖像。
引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四》:“日磾每朝见母画像,常拜泣而后去。”
《宋史·苏轼传》:“軾二十年间再蒞杭,有德於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明汤显祖《牡丹亭·玩真》:“俺孤单在此,少不得将小娘子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四章:“她深情地望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望着毛主席亲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画像的国语词典
描绘人物的形像。
如:「他请人来为他画像。」
画像的网络释义
画像 (汉语词语)
画像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
),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2) 同本义
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说文》
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
画壄分州。——《汉书·地理志上》
(3) 又如:画野分疆(划分疆域而治);画土分贡(中国古代实行分封制,天子划分封地给诸侯,诸侯定期向天子朝贡);画地(在地上画界线);画界(划定疆界)
(4) 绘画;作画
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善画者多工书。——蔡元培《图画》
善画者或兼建筑。
(5) 又如:画学(绘画的学问);画壁(在墙壁上作画);画革(在皮革上书写);画癖(喜爱绘画艺术成癖)
(6) 用画装饰的或以图案等装饰的 。如:画桥(彩饰的桥梁);画烛(有彩饰的蜡烛);画楼(彩饰的楼);画刹(有彩绘装饰的佛寺)
(7) 签署;签押 。如:画敕(画押);画可(帝王在奏章上批可字,表示允准可行);画卯(旧时官署规定卯时开时办公,史胥差役按时赴官署签到)
(8) 书写文字。亦特指写出带有标记性的文字 。如:画灰(在灰上写字);画沙(古代书家以为笔锋如锥画沙,方为高妙);画沙印泥(古代书法家推崇的一种用笔方法);画札(写字);画拉(方言。写)
(9) 比画 。如:指手画脚;画符(道士用咒语画成符录);指天画地
(10) 截止;停止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何晏集解引 孔安国曰:“画,止也……自女自止耳,非力极。”
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汉· 扬雄《法言》。 李轫注:“画,止。”
(11) 谋划;策划
画,计也,策也。——《说文》
孝公平画。——《商君书·更法》
助画方略。——《资治通鉴》
(12) 又如:画策(计划;筹划);划事(筹划事情);画制(筹画制度);画计(谋画)
(13) 通“化”。教化 。如:画外(化外,指政令教化所不及之地)
(14) 横划过去
曲终收拨当心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名词
(1) 成品画
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不设色之画。——蔡元培《图画》
中国之画。
西人之画。
(2) 又如:画本(泛指画册);画卷(裱后带轴的长幅图画)
(3) 计策;计谋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柳宗元《封建论》
(4) 一个不中断、不停顿的挥笔动作 。如:“人”字有两画
(5) 书法的横笔 。如:他姓王,三画王
(6) 皱纹;纹缕 。如:画石(有纹理的石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锅7 锅8 ,uê7(uē) uêh8(uêh)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从象,象亦声。本义:相貌相似)
(2) 同本义
像,似也。——《说文》。段注:“然 韩非之前只有象字,无像字。 韩非以后小篆即作像。 许断不以象释似,复以象释像矣。系辞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又曰,象也者,像也。…盖象为古文,圣人以像释之。虽他本像亦作象。然 郑康成、 王辅本非不可信也。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
影之像形也。——《荀子·富国》
女必像汝,我心甚慰。——林觉民《与妻书》
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像 张三,难通融于 李四。—— 清· 李渔《闲情偶寄》
脸上处处像他哥哥,可是那种神气又不完全像他的哥哥。——老舍《黑白李》
(3) 又如:像形(与某事物形状相似);像似(好像);像形奇名(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像煞(活像,好像);像姑(男妓)
(4) 模拟
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淮南子·原道训》
(5) 仿效
中立君树,前植群树,以像朝班。——《辽史》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楚辞·九章》
(6) 依随,顺遂
像了他意,再无妒忌。——《古今小说》
(7) 又如:像心如意(顺心如意);像心称意(称心满意);像心适意(随心所欲);像心像意(顺遂心愿)
(8) 立像,或比照人物形象绘画或雕塑图像
邑先大夫皆像于两傍。——宋· 叶适文
遂合塑工像之。——《茶香室续钞》
名词
(1) 形象;容貌 。如:像生儿(模样);像表(指人的容貌、恣态、风度);像赞(为人物画像或人的相貌所作的赞辞);像貌(长相,容貌姿态);像胎(像态。模样儿)
(2) 雕像
有彭郎像。——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有小姑像
想古宗庙,既无像主,又藏于寝,盖不禁人游观。——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3) 又如:像主(图绘或塑刻的神主像);像座;像塔(佛像与佛塔);像铭(石刻的画像铭文)
(4) 图像 。如:像素;像点
(5) 法式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楚辞》
(6) 照片 。如:像片(照片);像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iong5 cam5 ciong5 [宝安腔] siong5 | ciong5 [客英字典] siong5 [台湾四县腔] ciong5 siong5 cam5 [沙头角腔] siong5 ciong5 [客语拼音字汇] qiong4 xiong4 [海陆丰腔] ciong5 siong5 cam5 [东莞腔] ziong5 [陆丰腔] siong5
◎ 潮州话:siên3/sion3(sìeⁿ) ciên6/cion6(chhĩe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像 | 徐兩 | 邪 | 陽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zĭaŋ | zsiangx/szi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