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笔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代史官、谏官上朝,常插笔冠侧,以便记录,谓之“珥笔”。
《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輦轂。” 李善 注:“珥笔,戴笔也。” 元 耶律楚材 《爱子金柱索诗》:“他时辅翊英雄主,珥笔 承明 策万言。” 严复 《救亡决论》:“出宰百里,入主曹司,珥笔登朝,公卿跬步。”
指诉讼。
宋 黄庭坚 《江西道院赋》:“ 江西 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细民险而健,以终讼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曰珥笔之民。” 金 元好问 《高平道中望陵川》诗之一:“来时珥笔夸健讼,去日攀车餘泪痕。”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史官、谏官上朝,常插笔冠侧,以便记录,谓之“珥笔”。
引《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輦轂。”
李善注:“珥笔,戴笔也。”
元耶律楚材《爱子金柱索诗》:“他时辅翊英雄主,珥笔承明策万言。”
严复《救亡决论》:“出宰百里,入主曹司,珥笔登朝,公卿跬步。”
⒉ 指诉讼。
引宋黄庭坚《江西道院赋》:“江西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细民险而健,以终讼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曰珥笔之民。”
金元好问《高平道中望陵川》诗之一:“来时珥笔夸健讼,去日攀车餘泪痕。”
珥笔的国语词典
插笔于冠侧,以备记事。
珥笔的网络释义
珥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中国古代的珠玉耳饰
珥,珠在珥也。耳珰垂珠者曰珥。——《苍颉篇》。按,玉之似珠圆者。”
傅玑之珥。——《史记·李斯传》
设笄珥。——《列子·周穆王》
(2) 日、月两旁的光晕,即位于太阳或月亮两侧并凸向太阳或月亮的光弧,与虹的片段相似,与晕相切
月晕有两珥,白虹贯之。——《隋书》
(3) 即日珥
珥,气在日两旁之名也。珥,耳也,言似人耳之在两旁也。——《释名·释天》
(4) 剑鼻
抚长剑兮玉珥。——屈原《楚辞》
动词
(1) 贯耳
神人珥两黄蛇。——《山海经·大荒东经》。注:“以蛇贯耳也。”
(2) 又如:珥貂(帽旁插貂尾为饰,借指做贵官);珥笔(珥彤。入朝的官员帽插笔,以便随时记录)
(3) 戴;插
七叶珥汉貂。——左思《咏史诗》
(4) 又如:珥笔(史官。谏官或近臣侍从,把笔插在帽子上,以便随肘记录)
(5) 通“衈”。古祭礼杀牲取血,以涂祭社器
以岁时序其祭祀及其祈珥。——《周礼·春官·肆师》
常珥于社稷,祈于五祀。——《周礼·夏官·小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海陆丰腔] ngi3 [梅县腔] ngi3
◎ 潮州话:r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餌 | 仍吏 | 日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nʑĭə | njih/rio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