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

yù bó [ yu bo]
注音 ㄩˋ ㄅㄛˊ

词语释义

玉帛 yùbó

(1) 玉器和丝织品,古时用于祭祀,国与国间交际时用做礼物

jade objects and silk fabrics used as state gifts

(2) 泛指财物

property;belongings

词语解释

  1. 圭璋和束帛。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

    《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祭用玉帛牲牷。”《左传·哀公七年》:“ 禹 合诸侯於 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2. 征聘贤士。

    晋 枣据 《杂诗》:“开国建元士,玉帛聘贤良。”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施玉帛於丘园,驰翘车於巖藪。”

  3. 古代诸侯会盟执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

    《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 中国 与 英 法 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4. 借指执献玉帛的诸侯或外国使者。

    唐 柳宗元 《涂山铭》:“﹝ 禹 ﹞乃朝玉帛,以混经制。” 唐 常建 《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 归去不称王。” 宋 陆游 《长歌行》:“万国朝 未央 ,玉帛来联翩。”

  5. 泛指财富。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谓荣显为不幸,以玉帛为草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 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就是说子女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

引证解释

⒈ 圭璋和束帛。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

《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祭用玉帛牲牷。”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⒉ 征聘贤士。

晋枣据《杂诗》:“开国建元士,玉帛聘贤良。”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施玉帛於丘园,驰翘车於巖藪。”

⒊ 古代诸侯会盟执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

《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
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
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⒋ 借指执献玉帛的诸侯或外国使者。

唐柳宗元《涂山铭》:“﹝禹﹞乃朝玉帛,以混经制。”
唐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宋陆游《长歌行》:“万国朝未央,玉帛来联翩。”

⒌ 泛指财富。

晋葛洪《抱朴子·嘉遯》:“谓荣显为不幸,以玉帛为草土。”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
鲁迅《坟·坚壁清野主义》:“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就是说子女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

玉帛的国语词典

玉器和丝织品。都是古代名贵的物品,可用为诸侯朝聘或嫁娶行聘、祭祀的物品。

玉帛的网络释义

玉帛

  • 玉帛指带有王室标记“饕餮纹”的玉器和像藏族哈达那样的白色丝巾,在古代是“诸侯亲如兄弟、大家共尊天子”的表示物,用作诸侯国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见面时互赠的礼物。在古代与“干戈”相对,是和平共处的表征。
  • 玉帛的翻译

    法语: jade et soieries

    玉帛造句

    化干戈为玉帛,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我的短信排山倒海侃胡谈天说地无银三百两日晒网三天打鱼水情深入浅出神入化干戈为玉帛你一笑!如此绞尽脑汁,就是要祝你的节日愚人节快乐!
    冤家宜解不宜结,你们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吧。
    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都应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
    然豁达能溶解恩怨,化干戈为玉帛,消灾难于须弥之间。
    传令下去,谁若攻陷此城,此城子女玉帛尽归其所有。
    降得是幸福银花,下得是美丽的玉帛。银花玉帛吉祥照,幸福美满花儿绽。人间真爱天有情,明年又是大丰收。霜降到了,愿亲人朋友加衣防寒,健康快乐!
    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
    有一种就像是拥有独立生命的喜悦常常不分场合地找到我,像太阳总在我们看不见它的时候升起来那样,这喜悦也总是猝不及防地就把我推到光天化日之下,让我在某个瞬间可以和任何人化干戈为玉帛。与谅解无关,与宽容无关,我只不过是快乐。
    爱我你就亲亲我,幸福快乐满生活,恨我你也亲亲我干戈也能化玉帛,不爱不恨亲亲我,朋友越多路越阔,这个国际接吻日,你亲了吗?
    放弃是一首流浪的歌,低回吟唱在心头,是失意的人生充满振臂而呼的自信;使跌倒的信念重新拔地而起;使消沉的斗志面向晨曦喷薄而出;使世俗的纷争化干戈为玉帛。
    生就一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模样,偏有一双夺天工的巧手,临危不辱使命,终化干戈为玉帛。
    优雅不仅是一种姿态,有时候更是一剂对抗粗粝生活的良药,它让生硬变得柔软,让敌对变得温情,干戈也成玉帛。
    于时北海完富,兰利其子女玉帛,与群盗相应,破其本乡城邑。
    共突厥和亲,更似开皇之时,岂非好事且今日陛下虽失可汗之意,可汗宁忘高祖之恩也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主演李进荣透露,剧中张家姐妹虽在婚姻中面临种种困难,但却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善良的心“化干戈为玉帛”。
    次局郑惟桐虽多兵但赵鑫鑫子力活跃,前者弃兵化解对方攻势,双方再为玉帛。
    它能够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放松身体、化解生活的琐事和愤怒,它能化干戈为玉帛。
    新会被围困日久,粮食告罄,城中清军搜粟民家,子女玉帛,恣意卷掠。
    我们再攻一下肯定能杀入城中,到那时子女玉帛还不都是老子的?听说守城的一个宋军旅长叫赵良聪,是宋皇宗室,把他抓来我这儿见见他的宗亲倒是挺有意思。

    汉字详情

    [yu]
    部首: 527
    笔画: 5
    五笔: 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GI
    四角: 1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2)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3)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4) 泛指玉石的制品 。如:玉尺量才(考试);玉鉴(玉镜);玉斝(玉酒器);玉辇(君后坐的车);玉笈(玉饰的书籍)

    (5) 指玉制的乐器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6) 又如:玉徽(美玉装饰的琴);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7) 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 。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玉箸(玉筯。死后垂下的鼻涕);玉笋(美女的手指);玉竹(一种竹,颜色青黄相间)

    (8) 比喻美德、贤才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9) 又如: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玉堂(翰林院);玉音(帝王的话语)

    形容词

    (1) 敬辞。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

    (2) 又如:玉文(对文字的美称);玉面(尊称人的容颜);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躬(玉体);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3) 形容美好 。如:玉蕴辉山(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玉女(美女;仙女)

    (4) 形容洁白 。如:玉魄(月华);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珥(太阳两边的云气);玉羽(洁白的羽翼)

    (5) 珍贵 。如:玉苗(珍贵的幼苗);玉编(珍贵的典籍)

    英文翻译

    jade, precious stone, gem

    方言集汇

    ◎ 粤语:ju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k8 [陆丰腔] gniuk8 [东莞腔] ngiuk8 [海陆丰腔] ngiuk8 [梅县腔] niuk8 [沙头角腔] niu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ug6 [台湾四县腔] ngiuk8 [宝安腔] ngi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欲入聲開口三等ŋĭwokngyuk/ngivk
    [bo]
    部首: 318
    笔画: 8
    五笔: RMH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ALB
    四角: 26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2) 同本义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汉· 刘向《列女传》

    大帛之冠。——《左传·闵公二年》

    执玉帛者万国。 ——《淮南子·原道》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3) 又如:布帛(棉织品和丝织品的总称);玉帛;财帛;帛召(写在帛上的诏书);帛画(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

    (4) 指帛书

    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文心雕龙》

    英文翻译

    silks, fabrics; wealth, property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et8 [海陆丰腔] pet8 [梅县腔] pet8 pet7 tet7 det7 het7 [陆丰腔] pet7 [客语拼音字汇] ped6 [东莞腔] pak8 [沙头角腔] piet7 [台湾四县腔] pet8 [宝安腔] pet8
    ◎ 潮州话:bê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傍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bʰɐkbrak/b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