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冰
词语释义
壶水成冰,形容寒冷。
喻高洁清廉。
酒名。
词语解释
壶水成冰,形容寒冷。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研寒金井水,簷动玉壶冰。” 元 杨维桢 《吴子夜四时歌》:“朝来玉壶冰,为君添衣裳。”
喻高洁清廉。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宋 黄庭坚 《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奉身玉壶冰,立朝朱丝絃。” 清 刘献廷 《赠别还灯和尚》诗:“仪范三坛云海月,禪心一片玉壶冰。”
酒名。
宋 叶梦得 《浣溪沙·送卢倅》词:“荷叶荷花水底天,玉壶冰酒酿新泉,一欢聊復记他年。” 清 吴伟业 《戏题士女图》诗之五:“四壁萧条酒数升, 锦江 新酿玉壶冰。”
引证解释
⒈ 壶水成冰,形容寒冷。
引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研寒金井水,簷动玉壶冰。”
元杨维桢《吴子夜四时歌》:“朝来玉壶冰,为君添衣裳。”
⒉ 喻高洁清廉。
引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宋黄庭坚《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奉身玉壶冰,立朝朱丝絃。”
清刘献廷《赠别还灯和尚》诗:“仪范三坛云海月,禪心一片玉壶冰。”
⒊ 酒名。
引宋叶梦得《浣溪沙·送卢倅》词:“荷叶荷花水底天,玉壶冰酒酿新泉,一欢聊復记他年。”
清吴伟业《戏题士女图》诗之五:“四壁萧条酒数升, 锦江新酿玉壶冰。”
玉壶冰的网络释义
玉壶冰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2)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3)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4) 泛指玉石的制品 。如:玉尺量才(考试);玉鉴(玉镜);玉斝(玉酒器);玉辇(君后坐的车);玉笈(玉饰的书籍)
(5) 指玉制的乐器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6) 又如:玉徽(美玉装饰的琴);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7) 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 。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玉箸(玉筯。死后垂下的鼻涕);玉笋(美女的手指);玉竹(一种竹,颜色青黄相间)
(8) 比喻美德、贤才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9) 又如: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玉堂(翰林院);玉音(帝王的话语)
形容词
(1) 敬辞。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
(2) 又如:玉文(对文字的美称);玉面(尊称人的容颜);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躬(玉体);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3) 形容美好 。如:玉蕴辉山(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玉女(美女;仙女)
(4) 形容洁白 。如:玉魄(月华);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珥(太阳两边的云气);玉羽(洁白的羽翼)
(5) 珍贵 。如:玉苗(珍贵的幼苗);玉编(珍贵的典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k8 [陆丰腔] gniuk8 [东莞腔] ngiuk8 [海陆丰腔] ngiuk8 [梅县腔] niuk8 [沙头角腔] niu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ug6 [台湾四县腔] ngiuk8 [宝安腔] ngiu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玉 | 魚欲 | 疑 | 燭 | 入聲 | 沃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ŋĭwok | ngyuk/ngiv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壶形。本义:古代盛器)
(2) 同本义 。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
壶,昆吾圆器也。——《说文》
国子执壶浆。——《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注:“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
八壶设于西序。——《仪礼·聘礼》
引壶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箪食壶浆。——《三国志·诸葛亮传》
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炉上有壶。——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壶瓶(盛酒器);壶滥(又名壶鉴。器皿的名称);壶尊(古代盛酒器);壶芦(指茶壶或酒壶)
(4) 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狄人出壶。——《礼记·丧大记》。注:“漏水之器也。
(5) 又如:壶漏(古代计时器的一种);壶郎(掌管刻漏计时的官员);壶人(管理刻漏掌报时的人)
(6) 古代宴饮时投壶的用具
投壶。壶脰脩七寸,口径二寸半,壶高尺二寸,受豆斗五升,壶腹脩五寸。——《大戴礼记》
(7) 又如:壶矢(壶与矢为投壶用具,因以称投壶);壶飧(用壶盛水泡饭)
(8) 通“瓠”。瓠瓜,也叫葫芦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豳风·七月》
尝抱壶而度水者,抱而蒙火。——《淮南子·说林》
中流失船,一壶千金。——《鹖冠子·学问》
(9) 又如:壶庐(瓠、匏、蒲芦等瓜类的总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 同本义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4) 冰人,即媒人 。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5) 姓
动词
(1) 结冰,冻结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2)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 使感到极冷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4) 又如:这水冰手
形容词
(1) 冷,凉 。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如:冰糖
(3) 清白,晶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en1 [客英字典] ben1 [台湾四县腔] ben1 [梅县腔] ben1 [陆丰腔] ben1 [客语拼音字汇] ben1 [海陆丰腔] ben1 [沙头角腔] bien1 [东莞腔] be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冫 | 筆陵 | 幫 | 蒸 | 平聲 | 蒸 | 開口三等 | 蒸 | 曾 | ping/piong | pĭə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