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貉

hú mò [ hu mo]
注音 ㄏㄨˊ ㄇㄛˋ

词语释义

兽名。狐与貉。

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

词语解释

  1. 亦作“ 狐狢 ”。兽名。狐与貉。

    汉 刘向 《说苑·谈丛》:“猿猴失木,禽於狐貉者,非其处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侣狐貉於草泽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间。” 清 孙枝蔚 《行路诗》:“老客纵归情异昨,引领首丘愧狐貉。”

  2. 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

    《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 由 也与?” 朱熹 集注:“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 汉 王褒 《圣主得坚臣颂》:“袭狐狢之煖者,不忧至寒之凄愴。” 清 孙枝蔚 《和希韩鱼字》:“客半衣狐貉,吾尝慙蠧鱼。”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狐狢”。

⒉ 兽名。狐与貉。

汉刘向《说苑·谈丛》:“猿猴失木,禽於狐貉者,非其处也。”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侣狐貉於草泽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间。”
清孙枝蔚《行路诗》:“老客纵归情异昨,引领首丘愧狐貉。”

⒊ 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

《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朱熹集注:“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
汉王褒《圣主得坚臣颂》:“袭狐狢之煖者,不忧至寒之凄愴。”
清孙枝蔚《和希韩鱼字》:“客半衣狐貉,吾尝慙蠧鱼。”

狐貉的网络释义

狐貉

  • 亦作“狐狢”。狐貉皮袍的代称。......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列子·力命》:“衣其裋褐,有狐貉之温。”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袭狐貉之煖者,不忧至寒之凄沧。”南朝宋·谢惠连《雪赋》:“酌湘吴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
  • 汉字详情

    [hu]
    部首: 324
    笔画: 8
    五笔: QTR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KHHVO
    四角: 42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2) 同本义

    朕狐疑。——《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

    小狐汔济。——《易·未济》

    狐鸣呼曰。——《史记·陈涉世家》

    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狐凭鼠伏。——《广东军务记》

    (3) 又如:狐丘(狐穴居之小山);狐白(狐腋下的白毛);狐兔(狐和兔);狐仙(传说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

    (4) 喻坏人,小人 。如:狐唱枭和(喻坏人互相呼应);狐狼(喻奸诈凶恶);狐鼠(喻小人;坏人);狐鸣枭噪(喻小人嚣张);狐禅(异端邪说)

    英文翻译

    species of fox

    方言集汇

    ◎ 粤语:wu4
    ◎ 客家话:[梅县腔] fu2 [沙头角腔] fu2 [东莞腔]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客语拼音字汇] fu2 [陆丰腔] fu3 [宝安腔] fu2 [海陆丰腔] fu2 [客英字典] f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吳平聲開口一等gho/huɣu
    hé,háo,mò [he,hao,mo]
    部首: 715
    笔画: 13
    五笔: EET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BHHER
    四角: 27264

    详细解释

    háo

    (1) —— 义同“貉”( )

    (2)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豸( zhì),长脊的野兽,各声。本义:一种野兽,通称“貉子”,也叫“狸”)

    (2) 同本义 食肉目犬科的一种动物(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产地包括中、日、朝和乌苏里边区。有三个亚种,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东南和西南各省区,是著名的毛皮兽,它的毛皮被称为貉子皮或貉绒

    (3) 另见 háo

    英文翻译

    badger; raccoon dog

    方言集汇

    ◎ 粤语:hok6 ma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ok8 met8 [客英字典] hok8 met8 [台湾四县腔] hok8 met8 [宝安腔] hok8 | met7 [梅县腔] hok7 [客语拼音字汇] hog6 log6 ma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下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ɣɑkghak/h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