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豕

quǎn shǐ [ quan shi]
注音 ㄑㄨㄢˇ ㄕˇ

词语释义

狗和猪。

比喻鄙贱之人。

词语解释

  1. 狗和猪。

    《列子·仲尼》:“长幼羣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奚异犬豕之类乎!”

  2. 比喻鄙贱之人。

    唐 杜牧 《送沉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处士常有言,残虏为犬豕。”《三国演义》第二二回:“犬豕何堪共虎鬭,鱼虾空自与龙争。”

引证解释

⒈ 狗和猪。

《列子·仲尼》:“长幼羣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奚异犬豕之类乎!”

⒉ 比喻鄙贱之人。

唐杜牧《送沉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处士常有言,残虏为犬豕。”
《三国演义》第二二回:“犬豕何堪共虎鬭,鱼虾空自与龙争。”

犬豕的网络释义

犬豕

  • 犬豕,汉语词语,
  • 拼音:quǎn shǐ
  • 释义:指狗和猪的意思,比喻鄙贱之人。
  • 汉字详情

    quǎn [quan]
    部首: 428
    笔画: 4
    五笔: DGTY
    五行:
    仓颉: IK
    四角: 43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2)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说文》

    效犬者,左牵之。——《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食麻与犬。——《礼记·月令》

    时则有犬祸。——《洪范五行传》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狗和羊);犬马(狗和马);犬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犬牲的官员);犬服(古代车上用犬皮制成的兵器袋)

    (4) 旧时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之词 。如:犬妇(对人谦称儿媳妇);犬马之齿(谦称自己的年龄);犬儿(犹言小奴才);犬马(旧时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喻小人)

    (5) 称自己的儿子(谦称)

    这是第二小犬,名叫宝玉。——《红楼梦》

    英文翻译

    dog; radical number 94

    方言集汇

    ◎ 粤语:hyun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en3 [梅县腔] kian3 [宝安腔] ken3 [东莞腔] ken3 [台湾四县腔] kien3 [客英字典] ken3 [沙头角腔] kien3 [客语拼音字汇] kian3 [陆丰腔] ki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七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苦泫先合上聲合口四等khuenx/queenkʰiwen
    shǐ [shi]
    部首: 711
    笔画: 7
    五笔: EGTY
    仓颉: MSHO
    四角: 10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同本义

    豕,彘也。——《说文》

    六畜蕃息豚豕猪。——《急就篇》。颜注:“豕者,彘之总名也。”

    有豕白蹢。——《诗·小雅·渐渐之石》

    豕首纵目。——《楚辞·大招》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吕氏春秋·察传》

    (2) 又如:豕心(豕贪食,用以比喻贪婪无厌之心);豕仙(战国时朔人献给燕昭王大豕,此豕年岁已有一百二十年,故称豕仙);豕牢(养猪的房舍);豕突(象野猪一样奔跑乱窜);豕首(猪头似的脸形)

    英文翻译

    a pig, boar; KangXi radical 152

    方言集汇

    ◎ 粤语:c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i3 chi1 [宝安腔] ci3 ci1 [台湾四县腔] cih3 cih1 [客英字典] chi3 [陆丰腔] chi1 [梅县腔] chii3 chi3 [客语拼音字汇] ci1 ci4 si3
    ◎ 潮州话:s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施是支A開上聲開口三等支Aɕĭesjex/sj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