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彘
词语释义
狗和猪。
喻卑劣或卑劣之人。
词语解释
狗和猪。
《吕氏春秋·明理》:“国有游虵西东,马牛乃言,犬彘乃连,有狼入於国。”
喻卑劣或卑劣之人。
《汉书·贡禹传》:“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三朝要典》:“五虎五彪等之犬彘,《春秋》责备,不能无嗛于诸贤耳!”
引证解释
⒈ 狗和猪。
引《吕氏春秋·明理》:“国有游虵西东,马牛乃言,犬彘乃连,有狼入於国。”
⒉ 喻卑劣或卑劣之人。
引《汉书·贡禹传》:“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
《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三朝要典》:“五虎五彪等之犬彘,《春秋》责备,不能无嗛于诸贤耳!”
犬彘的国语词典
狗与猪。
犬彘的网络释义
犬彘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2)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说文》
效犬者,左牵之。——《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食麻与犬。——《礼记·月令》
时则有犬祸。——《洪范五行传》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狗和羊);犬马(狗和马);犬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犬牲的官员);犬服(古代车上用犬皮制成的兵器袋)
(4) 旧时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之词 。如:犬妇(对人谦称儿媳妇);犬马之齿(谦称自己的年龄);犬儿(犹言小奴才);犬马(旧时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喻小人)
(5) 称自己的儿子(谦称)
这是第二小犬,名叫宝玉。——《红楼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en3 [梅县腔] kian3 [宝安腔] ken3 [东莞腔] ken3 [台湾四县腔] kien3 [客英字典] ken3 [沙头角腔] kien3 [客语拼音字汇] kian3 [陆丰腔] ki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犬 | 苦泫 | 溪 | 先合 | 上聲 | 銑 | 合口四等 | 先 | 山 | khuenx/queen | kʰiwe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2) 同本义
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说文》
彘,猪也。——《小尔雅》
食黍与彘。——《礼记·月令》。注:“水畜也。”
彘者,北方之牲也。——《贾子胎教》
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西山经》。注:“貆猪也。吴楚呼鸾猪。”
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鸡豚狗彘。——《孟子·梁惠王上》
赐之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与一生彘肩。
(4) 又
加彘肩上。
(5) 又如:彘狗不如;如彘牢;猪圈),(彘肩(即肘子。作为食物的猪腿的最上部分);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6) 地名,故址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三年,乃流王于 彘。——《国语》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i3 [台湾四县腔] cih3 [梅县腔] chii3 chi3 [海陆丰腔] chi3 [宝安腔] ci3 [陆丰腔] cih6
◎ 潮州话:d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滯 | 直例 | 澄 | 祭B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祭B | 蟹 | dried/dyey | ɖʰĭɛ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