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裾

qiān jū [ qian ju]
繁体 牽裾
注音 ㄑ一ㄢ ㄐㄨ

词语释义

1.牵拉着衣襟。 2.三国魏文帝曹丕要从冀州迁十万户到河南去,群臣上谏,不听。辛毗再去谏,曹丕不答而入内,辛毗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

词语解释

  1. 牵拉着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綰袖,嫩叶下牵裾。”

  2. 三国 魏文帝 曹丕 要从 冀州 迁十万户到 河南 去,群臣上谏,不听。

    辛毗 再去谏, 曹丕 不答而入内, 辛毗 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北齐书·孙腾传》:“ 孙腾 牵裾之诚,有足称美。”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清 黄鷟来 《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

引证解释

⒈ 牵拉着衣襟。

南朝梁元帝《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綰袖,嫩叶下牵裾。”

⒉ 三国魏文帝曹丕要从冀州迁十万户到河南去,群臣上谏,不听。 辛毗再去谏, 曹丕不答而入内, 辛毗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

《北齐书·孙腾传》:“孙腾牵裾之诚,有足称美。”
唐杜甫《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明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清黄鷟来《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

牵裾的网络释义

牵裾

  • 牵拉着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绾袖,嫩叶下牵裾。”
  • 汉字详情

    qiān [qian]
    部首: 308
    笔画: 9
    五笔: DPRH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BHQ
    四角: 405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2)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牵,引前也。——《说文》

    牵,引也。——《广雅》

    飱牵。——《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

    与其牵傍。——《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

    牵牛悔亡。——《易·夬》

    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 杜甫《兵车行》

    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攀草牵棘。——《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牵笼(拉扯);牵红(牵巾。新郎新娘拜堂后,以两家红巾绾同心结,各牵一端而行);牵扭(拉住);牵役(谓被拉去从事劳役);牵拖(拖拉。形容行动困难);牵拉(牵引拉住)

    (4) 牵制

    令出不行谓之牵。——《管子·法法》

    牵于俗而芜秽。——《楚辞·招魂》

    此牵乎天者也。——张衡《西京赋》。注:“犹系也。”

    (5) 又如:牵笼(牵制束缚);牵肘(从旁牵制);牵物(为外物所牵制);牵挽(牵制);牵缀(犹牵制)

    (6) 牵连;牵累

    道而弗牵则和。——《礼记·学记》。疏:“谓牵偪。”

    牵复吉。——《易·小畜》。疏:“谓牵连。”

    (7) 又如:牵枝带梗(牵连;牵带);牵惹(牵连);牵及(牵连;关系到);牵染(牵累,株连);牵率(株连;拖累)

    (8) 牵强 。如:牵书搭俗(牵强附会);牵附(牵强附会);牵率(牵强附会);牵裂(牵强割裂)

    (9) 拘泥

    不牵于执。——《吕氏春秋·离俗》。注:“拘也。”

    (10) 又如:牵文(谓拘泥于字面);牵拘(拘泥;拘束);牵俗(拘泥于习俗)

    (11) 蔓延 。如:牵蔓(蔓延);牵漫(蔓延满布);牵绵(牵延连绵)

    名词

    指可牵走的牲畜如牛羊猪等

    脯资饩牵竭。——《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英文翻译

    drag, pull, lead by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hin1

    宋本广韵

    [ju]
    部首: 525
    笔画: 13
    五笔: PUND
    五行:
    仓颉: LSJR
    四角: 3726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衣服的前后襟

    裾,衣袌也。从衣,居声。——《说文》

    裾,衣之前襟也。今苏俗曰大襟。——《说文通训定声》

    楚庄王裾衣博袍。——《淮南子·齐俗》

    (2) 衣服的后襟 。如:裾裾(衣服华丽的样子)

    (3) 古通“倨”。傲慢

    彼浩裾自顺,不可以教下。——《晏子春秋·外篇》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荀子·宥坐》

    为人廉裾。——《汉书·赵禹传》。 颜师古注:“裙亦傲也。”

    英文翻译

    lapel, border of garment; skirt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1 [客英字典] gi1 [海陆丰腔] gi1 [梅县腔] gi1 [宝安腔] gi1 [陆丰腔] g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九魚平聲開口三等kio/kivkĭ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