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

wù tài [wu tai]
繁体 物態
注音 ㄨˋ ㄊㄞˋ

词语释义

物态 wùtài

(1) 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物理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state of matter

词语解释

  1. 物的形态、表象。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一:“然得物态,未得物理。”

  2. 景物。

    唐 张旭 《山行留客》诗:“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宋 王禹偁 《崆峒山问道赋》:“国风穆若,克清寿域之中;物态熙然,尽到春臺之下。” 清 汪懋麟 《题画再赠武仕》诗:“物态看流水,秋声在远林。”

  3. 犹世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两监》:“尔后物态浇漓,稔於世禄,以京兆为荣美,同华为利市,莫不去实务华,弃本逐末。” 明 宋濂 《送叶别乘之官通州诗序》:“物态民情,无不能周知。” 明 睡乡居士 《<二刻拍案惊奇>序》:“今举物态人情,恣其点染,而不能使人欲歌欲泣於其间,此其奇与非奇、固不待智者而后知之也。”

引证解释

⒈ 物的形态、表象。

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一:“然得物态,未得物理。”

⒉ 景物。

唐张旭《山行留客》诗:“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宋王禹偁《崆峒山问道赋》:“国风穆若,克清寿域之中;物态熙然,尽到春臺之下。”
清汪懋麟《题画再赠武仕》诗:“物态看流水,秋声在远林。”

⒊ 犹世态。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两监》:“尔后物态浇漓,稔於世禄,以京兆为荣美,同华为利市,莫不去实务华,弃本逐末。”
明宋濂《送叶别乘之官通州诗序》:“物态民情,无不能周知。”
明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今举物态人情,恣其点染,而不能使人欲歌欲泣於其间,此其奇与非奇、固不待智者而后知之也。”

物态的国语词典

大陆地区指物质存在的状态。

如:「水蒸气是水加热气化后的物态。」

物态的网络释义

物态

  • 物态(state of matter),学名聚集态,是一般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通常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上述三种状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譬如水(液态),冷的时候会结成冰(固态),加热到较高温度时,会变成蒸汽(气态)。
  • 除了上述三种物态以外,有人增加了等离子态、超固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当气体中分子运动更加剧烈,成为离子、电子的混合体时,称为等离子态;当压强超过百万大气压时,固体的原子结构被破坏,原子的电子壳层被挤压到原子核的范围,这种状态称为超固态;有些原子气体被冷却到纳开(10K)温度时,被称为气体原子(玻色子)都进入能量最低的基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 其它还有超流态,超导态,超气态等非常规基态。
  • 物态造句

    本文导出一种新的半经验的离子晶体的零温物态方程,它具有解析形式。
    用它得到普遍形式的温度公式与物态方程。
    因此,总的效果是修正了恒星结构和演化中的物态方程、流体静力学方程、边界条件和对流区底部的能流密度。
    本论文还在势函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等温体积弹性模量的二阶导数,推导出了一个新的四参量的等压物态方程,并对得到的方程进行了验证、比较和分析。
    论文第三章介绍了常用的固体等压物态方程及相关参量。
    由配分函数求出二元系统的物态方程。
    在这种要求下,对物态方程特别是其非理想理论的研究同其它类似的基础理论一样,显得日益迫切。
    小芳待人接物态度落落大方。
    讨论了爆热、爆轰产物的等熵方程和物态方程,试澄清这方面的一些疑点。
    论文第一章给出了固体及物态方程的基础知识。
    以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灵芝为生物转化活体,研究了生物态有机硒的合成条件。
    为此,本文采用两种模型分别对铝等温物态方程进行计算。
    金以矿物态为主,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含银自然金。
    物态化和观念化的民俗规范着儿童的行为习惯。
    从而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态补钙制剂。
    热力学系统物态方程的确定在热力学技术中非常有意义,因为由物态方程可求出系统许多重要的热力学函数表达式,以及各种热力学过程中的功、热量。
    由配分函数求出二元系统的物态方程和偏超额化学势。
    其次,我们研究了零温时中子星物质的物态方程。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给出了完整的物态方程公式及数值解,并进行了讨论。

    汉字详情

    [wu]
    部首: 422
    笔画: 8
    五笔: TRQ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QPHH
    四角: 275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2) 同本义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说文》

    物以群分。——《礼记·乐记》

    四时之散精为物。——《淮南子·天文》

    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

    九曰物贡。——《周礼·太宰》

    (3) 又如:物品(各种财货、物件);物母(万物的本源);物曲(物的性能);物如(事物的本源);物序(事物的规律);物祖(万物之祖);物际(事物的界限);物恺(愿各物安乐);物灵(万物之灵);物用(百物器用)

    (4) 物件,东西

    庞然大物。——唐· 柳宗元《三戒》

    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一物无所持。——明· 魏禧《大铁椎传》

    夺其物。

    (5) 又如:物外(有形事物之外);物变(事物变化);物隐(事物的隐秘);物端(东西,物品);物诱(为外物所引诱);物势(事物的趋势、态势);物惑(外物的诱惑);物则(事物的法则);物像(样子)

    (6) 事;事情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传:“事也。”

    (7) 又如:物务(事务);物事(事情);物格(事理得到穷究)

    (8) 社会,外界环境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9) 又如:物外人(尘世以外的人);物道(世道);物运(世运);物外交(超世脱俗的交谊)

    (10) 杂色牛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小雅·无羊》。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

    (11) 杂色的旗

    杂帛为物,以杂色缀其边为燕尾,将帅所建,象物杂色也。——《释名》

    司常掌九旗之物品,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旃龙为旂,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周礼》

    (12) 牲畜的种类、 品级

    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驽马一物。——《周礼》

    (13) 又如:物类(同类,物的同类;种类);物汇(物类)

    (14) 颜色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15) 又如:物采(色彩)

    (16) 哲学用语。物质,与“心”相对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17) 又如:唯物论;物气(物质性的妖气);物观(客观)

    (18) 物产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物图(物产分布图);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物阜(物产丰盛)

    (20) 他人;众人

    损己以利物。——唐·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21) 又如:物听(众人的言论);物意(众人的心意);物师(众人的师表);物鬼(人鬼);物迹(人迹);物轨(众人的榜样);物宗(众人所景仰的人);物和(人和);物物(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物忌(众人忌惮或忌妒);物心(人心);物望(人望;众望)

    (22) 景物 。如:物华(自然景物);物是人非(景物依然,人事已非);物景(景物)

    (23) 财富,财物;特指不动产 。如:物业(家业;家产);公物

    (24) 物品。某一有形物品 。如:物帛(物品财帛);物殉(用物品殉葬)

    (25) 神灵

    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汉书》

    (26) 标记,记号

    叔孙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动词

    (1) 选择

    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周礼》

    (2) 观察

    物土方,议远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英文翻译

    thing, substance, creature

    方言集汇

    ◎ 粤语:mat6
    ◎ 客家话:[陆丰腔] wut8 [东莞腔] wut8 [海陆丰腔] wut8 [梅县腔] wut8 [沙头角腔] wut8 [宝安腔] wut8 [台湾四县腔] wut8 [客语拼音字汇] vud6 [客英字典] vu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八物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文弗入聲合口三等mĭuətmyot/miut
    tài [tai]
    部首: 440
    笔画: 8
    五笔: DY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KIP
    四角: 4033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2) 同本义

    態,意态也。——《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

    柔远能迩。——《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

    人之态不如备。——《荀子·成相》。按:“诈态也。”

    尽变态乎其中。——张衡《西京赋》

    滂心淖态。——《楚辞·大招》

    狗偷致态。——傅毅《舞赋》

    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李渔《芙蕖》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淮南子》

    尽态极妍。——唐· 杜牧《阿房宫赋》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3) 情状,神情

    览将帅之变态。——司马相如《上林赋》。又如:病态;情态;气态;液态;态色(踌躇满志的神色);态状(状态;状貌);态浓(妆扮浓艳)

    (4) 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见“主态”

    英文翻译

    manner, bearing, attitude

    方言集汇

    ◎ 粤语:taai3
    ◎ 潮州话:tai3

    宋本广韵

    物态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