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mǔ dān suī hǎo,hái yào lǜ yè fú chí [mu dan sui hao,hai yao lv ye fu chi]
繁体 牡丹雖好,還要綠葉扶持

词语释义

比喻即便个人能干,也需要众人支持。

亦作: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比喻即便个人能干,也需要众人支持。《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就是俺这姑娘,一时间一言半语,聒聒的,你们人家廝抬廝敬,儘让一句儿就罢了。常言牡丹花儿虽好,还要緑叶儿扶持。”亦作“ 牡丹花好,终须緑叶扶持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又道是牡丹花好,终须緑叶扶持。如今无论眼前还有这 邓老翁 合这大娘子不难助你一臂之力,便是我东人 安学海 父子也受了你的大恩,眼前辞官不作,正为寻你,答这番恩情。”

汉字详情

[mu]
部首: 422
笔画: 7
五笔: TRF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QG
四角: 245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牛,土声。甲骨文字形,左为阳性生殖器。本义:雄性的鸟兽)

(2) 同本义

牡,畜父也。——《说文》

駉駉牡马。——《诗·鲁颂·駉》

雉鸣求其牡。——《诗·邶风·匏有苦叶》

(3) 男性生殖器

男露其牡,女张其牝。——汉· 东方朔《神异记》

(4) 古代锁器的一部分,相当于后来的锁簧;门闩 。如:牡飞(门闩自行脱落。古谓内乱之征兆);牡龠(门闩;锁钥)

形容词

(1) 雄性的,在生殖过程中起授精作用从而生育下一代的生物

牡麻者,枲麻也。——《仪礼·丧服传》

阳奇为牡。——《汉书·五行志》

丘陵为牡。——《大戴礼记·易本命》

(2) 又如:牡鸡;牡牝(雄性和雌性);牡麻(大麻的雄株)

英文翻译

male of animals; bolt of door

方言集汇

◎ 粤语:maau5 mau5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eu5 [梅县腔] meu3 [台湾四县腔] meu3 [宝安腔] miu3 [海陆丰腔] meu3 [客语拼音字汇] meu4 [陆丰腔] miau3 [东莞腔] meu3 [客英字典] me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五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厚上聲開口一等məumux/mov
dān [dan]
部首: 103
笔画: 4
五笔: MYD
五行:
仓颉: BY
四角: 774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本义:辰砂,朱砂)

(2) 同本义

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说文》

砺砥砮丹。——《书·禹贡》

有始州之国,有丹山。——《山海经·大荒北经》

加之以丹矸。——《荀子·正论》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3) 又如:丹矸(丹砂);丹砂(一种红色矿物,也叫“朱砂”);丹砾(矿物之丹砂,可为药用);丹铅(丹砂和铅粉,是古人校勘文字的用具)

(4) 道家炼制的所谓长生不老药。又称丹头;丹液 。如:炼丹;丹剂(丹药,丹饵)

(5) 古代用作染色的颜料

凡画者丹质。——《仪礼·乡射礼记》

(6) 指南方。古代五行说以五色配五方,南方属火,火色丹,故称 。如:丹山(南方当日之地)

(7) 帝王的,帝王居住的 。如:丹诏(皇帝的诏书);丹跸(帝王的车驾);丹书铁券(皇帝颁给功臣使其世代享受免罪特权的诏书)

(8) 依成方制成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中成药

山海丹

灵丹妙药

形容词

(1) 红色,赤色

染羽以朱湛丹秫。——《周礼·考工记》

颜如渥丹。——《诗·秦风·终南》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丹秫(赤粟);丹陛云墀(雕刻着云彩的红色台阶);丹阙(宫殿前两边用红色染饰的楼台);丹毫(红颜色的笔);丹陛(红色的台阶)

(3) 赤诚 。如:丹悃(真诚;赤诚之心);丹诚(丹赤诚衷之心);丹禁(天子居住的禁城)

(4) 炼丹的 。如:丹鼎(道家语。一种炼丹的器具);丹丘(神话中的神仙之境。日夜皆明);丹台(道家语。神仙居住的地方)

动词

(1) 涂染成红色

杀卒四万,血丹野。——《新唐书》

(2) 又如:丹野

英文翻译

cinnabar (native HgS); vermilion (artificial HgS used as pig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daan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an1 [梅县腔] dan1 [客语拼音字汇] dan1 [客英字典] dan1 [东莞腔] dan1 [沙头角腔] dan1 [宝安腔] dan1 [海陆丰腔] dan1 [陆丰腔] dan1
◎ 潮州话:dang1(tang 旧时:tan)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五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寒平聲開口一等tɑntan
suī [sui]
部首: 603
笔画: 9
五笔: KJU
仓颉: RLMI
四角: 60136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 ( huī)。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 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3) 即使…也;纵使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4) 仅,只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5) 原本,本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陈州粜米》

英文翻译

although, even if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1

宋本广韵

hǎo,hào [hao]
部首: 323
笔画: 6
五笔: VB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VND
四角: 47447

详细解释

hǎo

形容词

(1) (会意。从女,从子。本义:美,貌美)

(2) 指女子貌美

好,美也。——《说文》

凡美色或谓之好。——《方言二》

不可谓好。——《国语·晋语》。注:“美也。”

是女子不好。——《史记·滑稽列传》

鬼侯有子而好。——《战国策·赵策》

秦氏有好女。——《乐府诗集·陌上桑》

(3) 又如:好皮囊(好看的外貌);好鸟(美丽的鸟);好不丑(反语。即好不俊,俊得很);好美(美貌);好闲(容貌美丽,举止闲雅);好妇(美貌的妇女)

(4) 善,优良,良好

领恶而全好者与。——《礼记·仲尼燕居》。注:“善也。”

父信谗而不好。——《楚辞·惜诵》

又是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好雨知时节。——唐· 杜甫《春夜喜雨》

江南好。——唐· 白居易《忆江南》

注曰不好。——宋· 洪迈《容斋续笔》

(5) 又如:好天良夜(美好的时节);好日(吉日;好天;又指结婚佳期);好头脑(好对象;好人物);好言(善言;好话)

(6) 交好;友爱

妻子好合。——《诗·小雅·常棣》

欲与王为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结好孙权。——《三国志·诸葛亮传》

情好日密。

游处相好。——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好会(诸侯间友好的会盟);好达达(妇女对男子的昵称)

(8) 健康 。如:他看起来很好;他的健康状况仍然是很好的;好身手(体格雄壮,身手矫健)

(9) 容易 。如:这个问题好回答;这事好办;好吃的果儿(容易对付的人)

(10) 完成;完毕

田车既好。——《诗·小雅·车攻》

凤生将书封好,一同玉蟾蜍交付 龙香。——《二刻拍案惊奇》

(11) 又如:工具都准备好了

(12) 表示赞许、同意或结果;是,同意 。如:好,我十点钟不找你

(13) 便于;宜于

缁衣之好兮。——《诗·郑风·缁衣》

(14) 又如:好合(志意相合)

副词

(1) 很,甚,太 ——表示程度,多含感叹语气。如:好大的眼睛;好深的沟;好乔(十分古怪);好杀(极言其好);好是(真是,很是)

(2) 用在数量词、时间词前面,表示多或久 。如:等了好半天;来了好多人;过了好久;好歇(好一会儿);好几时(很长时间);好早晚(时候很晚)

(3)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效果好 。如:好看;好听;好吃

助动词

(1) 可以 。如:我好进来吗?

(2) 应该 。如:天快要下雨了,你好走了吧

(3) 宜于;便于;以便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又如:想法打蛇的头,好打晕它;你作个决定,我好回他;你交代下来,我好去叫他

(5) 另见 hào

hào

动词

(1) 喜好;喜爱

好憎者,心之暴也。——《淮南子·精神》

人之好我。——《诗·小雅·鹿鸣》

好治不病。——《韩非子·喻老》

敏而好学。——《论语》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唐· 柳宗元《三戒》

自幼好武术。——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好表现;好善(喜爱行善);好涵高躅(喜欢混迹于高人之列);好戏子(好奇);好玩(爱玩儿)

(3) 指常常容易发生 。如:好晕船;好伤风;土豆子好烂

(4) 另见 hǎo

英文翻译

good, excellent, fine; well

方言集汇

◎ 粤语:hou2 hou3
◎ 客家话:[陆丰腔] ho3 hau5 [梅县腔] hau3 hau5 [海陆丰腔] ho3 hau5 hau3 [客英字典] hau3 | hau5 [宝安腔] hau3 | hau5 [客语拼音字汇] hau3 hau4 ho3 [台湾四县腔] ho3 hau5 hau3 [沙头角腔] hau3 hau5 [东莞腔] hau5 hau3 [梅县腔] hau5
◎ 潮州话:ho2(hó) haon3(hà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晧上聲開口一等xɑuhaux/xav
huán,hái [huan,hai]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GIPI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YMF
四角: 31309

详细解释

hái

副词

(1) ——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兼有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还”表示的语气大体上可以分成平、扬、抑三类

(2) 表示平的语气,不含轻重抑扬的意思

(3) 表示行为动作或状况不变,跟“仍旧、依然”相当

白头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取酒还独倾。——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一樽还酹江月。——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又如:还在原位;我的脚还痛

(5) 跟“虽然、尽管”等连用,表示行为状况不因别的条件改变而改变。如:虽然已经宣布散会,人们还在继续争论(表示行为重复,有“重新、再”的意思。如:京剧团明天还演一场)

(6) 表示扬的语气,把事情往大里、高里、重里说

(7) 更加 。如: 二勇比他哥哥大勇还壮

(8) 表示项目、数量增加,范围扩大 。如:除了他们三个以外,小组里还有我

(9) 不但(不仅,不光)…还… 。如:小伙子不仅会开拖拉机,还会修理电器

(10) 表示抑的语气,把事情往小里、低里、轻里说

(11) 表示勉强过得去 。如:这根绳子还较结实;还算不错,电话最后打通了

(12) 表示数量小,时间不到,等等 。如:人还太少,编不成队

(13) 还…就… 。如:还不过五点钟,他就已经起床了

(14) 还+没(不到)…就… 。如:我还没说话,他就说“知道了”

(15) 尚且 。如:小车还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

(16) 表示感情为主,意思有的可以用前面三项来解释,但那是次要的

(17) 表示超出预料,有赞叹的语气 。如:下这么大雨,没想到你还真准时到了

(18) 表示应该怎样而不怎样,名不副实,有责备或讥讽的语气 。如:亏你还是大哥哥呢,也不让着点妹妹!

(19) 用于反问 。如:都十二点了,你还说早!

(20) 另见 huán

huán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ó,表示与行走有关),瞏( huán)声。本义:返回)

(2) 同本义

还,復也。——《说文》

还,返也。——《尔雅·释言》

还而不入。——《诗·小雅·何人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资治通鉴》

既罢,还内。

还部白府君。(回到府里报告太守。府君,太守。)——《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便要还家。——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自南海还。——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还首(自动回来请罪);还云(飘回的云朵;指回信);还函(回信);还转(回转,返回);还复(返回)

(4) 回头;回顾

羽还叱之。——《汉书·项籍传》

视无还。——《国语·周语》

(5) 又如:还顾(回顾;回头看);还睇(回头看);还视(回头看)

(6) 通“环”。环绕

左还授师。——《礼记·内则》

还辟再拜稽首。——《礼记·曲礼》

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国语·吴语》。注:“还,转也。”

引车右还。——《楚辞·招魂》

道还公宫。——《左传·哀公三年》

诸侯之师,还郑而来。——《左传·襄公十年》

还庐树桑,菜茹有畦。——《汉书·食货志上》

三人还射。——《史记·李将军传》

还柱而走。——《战国策·燕策》

方还柱走。

以地还之也。——《公羊传·庄公十年》

水潦所还,埒丘。——《尔雅·释丘》

(7) 又如:还绕(环绕);还会(交互缠绕的样子);还旋(环绕)

(8) 恢复;还原

吏以过误罢者还其职。——《明史·太祖本纪》

(9) 又如:还惺(歇息一会而恢复精力);还质(恢复丽质);还睦(恢复和睦);还童(恢复青春);还级(恢复到原等级)

(10) 来,到来

舜禹还至,王业还起。——《荀子·王霸》

(11) 又如:春还(春天到来;春天来了);时还(时来运转)

(12) 交还;归还

当奉还土地民人。——《三国志·吴主传》

还矢先王。——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率夺还之。——《明史》

(13) 又如:还璧(归还玉璧;归还原物或辞谢馈赠之物);还珠(物归原地与原主);还归(归还)

(14) 偿还;交付

割慈忍爱还租庸。——杜甫《岁晏行》

(15) 又如:还付(归还交付);还偿(偿还);还款(归还所欠的债款或偿付所欠的贷款);还直(偿还价值)

(16) 回报;回击 。如:还报(还手,报复;报应;报答);还兵(用兵器还击);还骂(挨骂者回骂对方)

(17) 后退

主人答拜还。——《仪礼·乡饮酒礼》

(18) 又如:还走(返身后退而走);还流(回流;回旋或倒流之水)

(19) 罢歇;止息 。如:雨还(雨止);流弊不还(流弊不止息)

(20) 包;保证 。如:还你名实兼收(包你名利双收);还有雨下(保证有雨下)

(21) 通“营”

(22) 经营;谋画

内则大夫自还而不尽忠,外则诸侯连朋合舆。——《管子·山至数》

(23) 又如:还秩(谋求私利);还私(谋私)

(24) 惑乱

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荀子·成相》

周环中规,折还中矩。——《礼记·玉藻》

(25) 又如:还主(惑乱君主)

副词

(1) 仍然;重复

子孙日以长,世世还复然。——柳宗元《田家》

(2) 反而

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3) 通“旋( xuán)”。迅速

法立而还废之,令出而后反之。——《管子·任法》

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吕氏春秋·爱士》

鬼魅不能自还兮,半长途而下颠。——《汉书·扬雄传上》

(4) 另见 hái

英文翻译

still, yet, also, besides

方言集汇

◎ 粤语:waan4

宋本广韵

yào,yāo [yao]
部首: 615
笔画: 9
五笔: SV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WV
四角: 10404

详细解释

yāo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中间象人形,两旁为两手形。表示两手叉腰。本义:人腰)

(2) “腰”的古字

昔者,楚灵王好细要。——《墨子》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楚辞》

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荀子·礼论》

(3) 又如:要膂(腰和脊骨。比喻重要部位);要章(腰间所佩的印);要支(腰肢)

(4) 五服之一。古代指离都城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的地区 。如:要服(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要荒(要服和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为荒服,泛指远方之国);要蛮(极偏远的蛮荒之地)

(5) 姓

动词

(1) 约请;邀请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晋· 陶潜《桃花源记》

张良出,要 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石崇每要客燕集。——《世说新语·汰侈门》

(2) 又如:要引(邀迎荐举);要约(邀约;邀请)

(3) 约言。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唐· 崔湜《寒垣行》

(4) 又如:要约(立盟;立约;约定);要契(契约;盟约)

(5) 通“徼”( jiǎo)。探求;求取

不庶几,不要幸。——《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孙星衍云:“要与徼通。”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告子上》。赵岐注:“要,求也。”

要利之人,犯危何益?——《吕氏春秋·爱类》。高诱注:“要,徼也。”

(6) 又如:要禄(求取利禄);要福(祈求幸福)

(7) 通“邀”。拦阻;截击

使数人要于路。——《孟子·公孙丑下》

且前日要政, 政徒以老母。——《史记·刺客列传》

张良出,要 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8) 又如:要勒(遮拦;阻挡);要御(拦阻控制);要路(拦路;遮道)

(9) 迎候;迎接 。如:要途(迎于中途);要候(中途等候;迎候);要道(遮道;迎候于路上)

(10) 约束;禁止 。如:要约(控制;约束);要时(限约时间)

(11) 通“约”( yuē)。胁迫

明神洋蠲要盟。——《左传·襄公九年》

且要盟无质。

虽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以要晋国之成。——《国语·晋语三》

(12) 又如:要市(以要挟手段谋取利益或迫使对方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要劫(胁迫劫待)

(13) 和;会合 。如:要结(结合;邀引交结)

(14) 审察;核实 。如:要囚(审察囚犯的供辞);要知(书简套语。鉴察,察知)

(15) 另见 yào

yào

名词

(1) 要点,纲要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

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商君书》

(2) 又如:纪要(记录要点的文字);扼要(抓住要点);要谛(要义);要窍(要诀;关键的办法);要归(重点所在;要旨);要本(要旨;根本);要端(要点);要令(主旨;要旨);要义(要旨);要机(犹要旨)

(3) 计数的簿书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周礼》。郑玄注:“要者,簿书也。考,谓考较其功。”

(4) 又如:要会(会计;簿书)

(5) 权柄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6) 又如:要贵(犹显贵,权贵);要势(谓权贵的势力。常指居要位有权势者)

(7) 指重要的地位或职务

以吾二人久居内要,常有不善之言,恐祸及人,深宜虑之。——《晋书》

(8) 又如:要道(比喻职位要且有权有势的人)

(9) 要子 。用麦秆、稻草等临时拧成的绳状物,用来捆麦子、稻子等;捆货物用的或打包用的条状物。如:打要子

(10) 总要

要以不能免。——宋· 苏轼《教战守》

(11) 姓

要离之刺 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战国策·魏策》

形容词

(1) 重要,重大

增减要语。——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要着(重要的措施或计谋);要囚(重要的囚犯);要局(重要部门);要具(重要的手段);要重(犹重要);要则(重要的准则);要切(重要适切);要月(指农作重要的时令);要言(至言,重要的话);要务(重要的事务);要术(重要的方法和谋略);要最(最重要的事理、事物);要剧(指重要而政事繁忙的职位);要事;要犯

(3) 简要

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荀子》

(4) 又如:要屈(谓简约仪仗、屈尊同众);要括(扼要,简括);要约(简练,精练);要言(言论简扼)

(5) 地位显要

北收要害之郡(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要近(显要且能接近天子的官位);要位(显要地位);要显(犹显要。亦指显要之官);要官(显要的职务;重要的官位);要缺(重要的官位)

(7) 险要,与战略有关的 。如:要会(通道要地);要冲(位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

动词

(1) 扼守。谓扼守险要 。如:要衡(处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要壤(指军事上的要地)

(2) 讨。表示希望将某种事物归自己所有 。如:要钱(玩弄手段捞钱);要嘴吃(谓嘴馋向别人索取食物)

(3) 想要,希望

要留清白。——明· 于谦《石灰吟》

要汝知闻。——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要货(想出卖);要待(想要;待要)

(5) 使;让;叫

扫云物以贞观,要万涂而来归。——《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张铣注:“要,犹使也。”

(6) 应当;必须 。如:要自(应自;须自);要须(必须;需要);要当(自当;应当)

(7) 即将来临 。如:要下雨了

(8) 表示比较;估计

他年纪稍轻一点,脸也要瘦一些。——巴金《家》

(1)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倘若” 。如:要得(若要);要不价(否则;要不然)

(2) 表示选择,相当于要么…要么

(3) 另见 yāo

英文翻译

necessary, essential; necessity

方言集汇

◎ 粤语:jiu1 jiu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u1 jeu5 jau1 jau5 [陆丰腔] jau5 [海陆丰腔] rau1 rau5 [宝安腔] jau5 | jau1 [沙头角腔] jau5 [客英字典] jau5 jau1 jeu1 [东莞腔] jau5 jau1 [梅县腔] jau5 [客语拼音字汇] yau1 yau4 yeu1 yeu4 [梅县腔] ja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四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霄宵A平聲開口三等宵Aʔĭɛuqjeu/ieu
lǜ,lù [lv,lu]
部首: 332
笔画: 11
五笔: XVI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VMNME
四角: 27199

详细解释

名词

(1) 通“菉”。一种野菜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诗·小雅·绿竹猗猗》

(2) 帝王受命的符箓。后作“箓”

河出绿图,地出乘黄。——《墨子》

(3) 又用于绿林(绿林山)、绿营(清代汉人地方武装)、鸭绿江等

(4) 另见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

(2) 同本义

绿,帛青黄色也。——《说文》

君朱绿。——《礼记·玉藻》

绿叶素荣。——《楚辞·橘颂》。注:“犹青也。”

绿车名曰皇孙车。天子有孙,乘之以从。——蔡邕《独断》

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水绿(浅绿色);碧绿(青绿色);绿耳(骏马名。为“周穆王”八骏之一。因其毛为绿色,故名);绿竹(绿色的竹子);绿沈(浓绿色,深绿色。凡弓、枪衣甲及其它器物饰以绿漆或为绿色的都可加上绿沈二字);绿波(碧波,澄绿的水波);绿衫(“唐”时低层官吏所穿的绿色衣衫)

(4) 颜色昏暗,乌黑色

绿云扰扰。——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引申为青春年少的容颜);绿媛(有乌黑头发的美女);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

动词

(1) 呈现绿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又如:绿化(种植花、草、树木,使周围一片碧绿,在城市可以使环境优美卫生,在山区可防止水土流失);绿浮(指绿茶泡出的液汁);绿油(用油彩饰为绿色);绿意(指春天草木葱翠的气象);绿威威(形容呈现一片绿色)

(3) 另见

英文翻译

green; chlorine

方言集汇

◎ 粤语:luk6

宋本广韵

yè,xié [ye,xie]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KFH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RJ
四角: 64000

详细解释

xié

动词

(1) 和洽。同“协”

犀牛一角叶箜篌。——《老残游记》

逢吉与 李程同执政,不叶。——《新唐书》

(2) 又如:叶律(叶韵;韵律);叶韵(协韵;押韵);叶中(犹适中);叶吉(和协吉祥);叶和(和睦;和合;和谐;亦作应和);叶契(协和,配合);叶泰(协和安泰)

(3) 协助;帮助 。如:叶佐(辅佐,配合);叶齐(协力一致);叶赞(协同翊赞)

(4) 合,共同

股肱叶谋,爪牙宣力。——《旧五代史》

(5) 又如:叶力(协力;合力);叶心(同心);叶谋(合谋;共谋)

(6)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艸,枽( )声。植物的叶子。“叶”,同“协”,会意字,从十从口。本是两个字。本义:草木之叶)

(2) 同本义

叶,草木之叶也。——《说》

其叶为胡蝶。——《列子·天瑞》。注:“散也。”

枝叶未有害。——《诗·大雅·荡》

(3) 又如:叶尖(植物学名词。叶片的尖端部位);叶序(植物学名词,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叶芽(植物学名词。与花芽相对。发育后成为茎、枝及叶的芽);叶基(植物学名词。叶片的下端靠近叶柄的部分)

(4) 比喻轻小、轻飘像叶子的东西

万里风波一叶舟。——李商隐《无题》

(5) 又如:百叶窗;一叶扁舟;肺叶

(6) 历史时期的分段 。如:唐朝末叶;20世纪中叶

(7) 世,代

勋载二叶。——汉《太尉刘宽碑》

继德前叶,清和挺懿。——汉《豫州从事孔褒碑》

李势在 蜀既久,承藉累叶。——《世说新语》

(8) 又如:叶语(世代相传说)

(9) 量词。轻薄物体的计量单位。如:叶叶(片片)

(10) 姓

(11) 另见 xié

英文翻译

to harmonize, to rhyme; to unite; (borrowed for) leaf

方言集汇

◎ 粤语:hip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ap8 [梅县腔] jap8 [台湾四县腔] jap8 [陆丰腔] jap8 [沙头角腔] jap8 [客英字典] jap8 [东莞腔] jap8 [客语拼音字汇] yab6 [宝安腔] jap8
◎ 潮州话:hiab8 [澄海]hiag8 ,hiêh8/hio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胡頰入聲開口四等ghep/hepɣiep
[fu]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F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QQO
四角: 550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2) 同本义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车至门扶。——《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

遂扶以下。——《左传·宣公二年》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扶绰(搀扶,扶托);扶策(扶助,搀扶);扶掖(搀扶;扶助);扶挈(以手搀扶);扶将(搀扶)

(4) 扶持;护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5) 又如:扶树(扶持培植);扶舁(扶持;搀扶);扶舁(护持扛抬);扶倾(扶持倾危的建筑物);扶拨(扶持倾斜);扶卫(扶持卫护)

(6) 通“辅”。辅助;帮助

扶,佐也。——《说文》

若扶梁伐 赵。——《战国策·宋策》

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红楼梦》

(7) 又如:扶政(辅佐政事);扶携(扶助提携);扶奖(辅助)

(8) 护送 。如:扶灵;扶柩;扶丧(扶送灵枢)

(9) 靠近

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挟疏。——《韩非子·杨权》

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宋· 鲍照《拟古八首》

(10) 又如:扶疏(枝叶茂密,高低疏密有致)

(11) 攀缘

扶摇抮抱羊角而上。——《淮南子·本纪》。注:“攀也。”

(12) 又如:扶服(伏在地上爬行);扶伏(伏地爬行);扶匐(伏地爬行)

(13) 勉力撑持 。如:扶疾;扶羌(带病);扶同诖误(被牵连而做错了事)

(14) 沿,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5) 又如:扶向路(沿着原来的路)

(16) 通“浮”。在水上泛行

管子有扶舟之士五万人,以待战于 曲菑。——《管子·轻重甲》

(17) 通“抚”。抚养,培育

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义,扶养假子。——《列女传》

名词

(1) 旁,旁侧 。如:扶枝(旁枝)

(2) 古代妇女肃拜行礼的一种动作

拜,于妇人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释名》

(3) ∶古代长度计算单位。相当于四指并列的宽度

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韩非子》

(4) 姓

英文翻译

support, help; protect; hold on

方言集汇

◎ 粤语:fu4
◎ 客家话:[梅县腔] fu2 pu2 ku5 [沙头角腔] fu2 pu2 [客英字典] fu2 [陆丰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2 ku4 pu2 [宝安腔] fu2 pu2 [海陆丰腔]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东莞腔] f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防無平聲合口三等byo/biubʰĭu
chí [chi]
部首: 330
笔画: 9
五笔: RFF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QGDI
四角: 540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 同本义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

有持盈。——《国语·越语》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晋· 干宝《干将莫邪》

秦王谓 轲曰:“起,取 武阳所持图。”——《战国策·燕策》

(3) 又如:持仗(手持武器);持斧操斤(拿着斧头);持笔;持戟

(4) 引申为掌握;控制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 今》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权(掌权)

(6) 保守,保持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列女传》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7) 又如:持势(保持地位、权力);保持(维持原状);持世(维持世道);持衡;持位(保守地位)

(8) 搀扶;支持;支撑

及丞相御史所持。——《汉书·刘向传》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9) 又如:支持(给以鼓励或赞助);持载;持扶(扶持)

(10) 守;防守 。如:持牢(固守;把稳);持坚(坚守);持备(守备)

(11) 遵循 。如:持斋把素(守戒吃素);持备(戒备)

(12) 对抗,不相上下

子与子家持之。——《左传·昭公元年》。疏:“奕棋谓不能相害为持。”

(13) 又如:僵持(相持不下);持顽(任性)

英文翻译

sustain, support; hold, grasp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 客家话:[梅县腔] chii2 chi2 [宝安腔] ci2 [客语拼音字汇] ci2 [台湾四县腔] cih2 [客英字典] chi2 [陆丰腔] chi3 [东莞腔] ci2 [海陆丰腔] chi2 [沙头角腔] ci2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之平聲開口三等ɖʰĭədri/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