牍背

dú bèi [ du bei]
繁体 牘背
注音 ㄉㄨˊ ㄅㄟˋ

词语释义

1.《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言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示勃以申辩之方。后用其事为遭受冤狱的典实。

词语解释

  1.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人有上书告 勃 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 长安 ,逮捕 勃 治之。

    勃 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 勃 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牘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言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示 勃 以申辩之方。后用其事为遭受冤狱的典实。 宋 苏轼 《韩子华石淙庄》诗:“ 絳侯 百万兵,尚畏书牘背。” 清 钱谦益 《洮河石砚歌》:“岂知飞檄磨厓手,牘背相随狱吏书。”

引证解释

⒈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 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

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牘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言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示勃以申辩之方。后用其事为遭受冤狱的典实。 宋苏轼《韩子华石淙庄》诗:“絳侯百万兵,尚畏书牘背。”
清钱谦益《洮河石砚歌》:“岂知飞檄磨厓手,牘背相随狱吏书。”

牍背的网络释义

牍背

  • 牍背(牍背)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人有上书告 勃 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 长安 ,逮捕 勃 治之。 勃 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 勃 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言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示 勃 以申辩之方。后用其事为遭受冤狱的典实。 宋 苏轼 《韩子华石淙庄》诗:“ 绛侯 百万兵,尚畏书牍背。” 清 钱谦益 《洮河石砚歌》:“岂知飞檄磨厓手,牍背相随狱吏书。”
  • 汉字详情

    [du]
    部首: 423
    笔画: 12
    五笔: THGD
    五行:
    仓颉: LLJNK
    四角: 240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2) 同本义

    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说文》

    与人尺牍。——《史记·陈遵传》

    削牍为疏。——《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

    吏乃书牍背示之。——《史记·周勃传》

    握牍持笔。——杨修《答临淄侯笺》

    (3) 又如:牍背(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后用为遭受冤狱的典实)

    (4) 引申为公文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5) 又如:牍尾(文书的末端);牍书(官署文书)

    (6) 信件,通信者之间互相写的信 。如:书牍;尺牍

    (7) 书籍 。如:史牍(史书);牍籍(簿籍);牍簿(簿书)

    英文翻译

    writing tablet; documents, books

    方言集汇

    ◎ 粤语:duk6

    宋本广韵

    bèi,bēi [bei]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UXEF
    姓名学:
    仓颉: LPB
    四角: 12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人用脊背驮

    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州。——罗邺《雁》

    (2) 又如:背粮食;背头(男子头发由鬓角起都向后梳的发式);背锅(方言。驼背)

    (3) 负担;承受 。如:背了一身债;背利(负担很重的或长期的利息);背罪(承担罪责)

    (4) 另见 bèi

    英文翻译

    back; back side; behind; betray

    方言集汇

    ◎ 粤语:bui3 bu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oi5 poi5 (ba2) [陆丰腔] boi5 [沙头角腔] boi5 poi5 [宝安腔] boi5 | poi3 [海陆丰腔] boi5 poi6 (ba2) [客英字典] boi5 poi5 [梅县腔] poe.3 poe.5 bi5 [客语拼音字汇] ba2 boi4 poi4 [东莞腔] boi5 po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蒲昧去聲合口一等buaih/buoybʰuɒi

    牍背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