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见“片甲不回 ”。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后史》第二十七回:“咱留一支军马守关,以待刘总督后队官军,杀教他片甲不还,方称畅快!”
成语用法
片甲不还作定语、补语;形容全军覆没。
引证解释
⒈ 见“片甲不回”。
片甲不还的网络释义
片甲不还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piān
名词
(1) 指有图像、景物或录有声音的片子 (用于口语一部分词)。如:唱片儿;画片儿;相片儿;影片儿
(2) 另见
piàn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劈开的木片。本义:劈开树木之类)
(2) 同本义
片,判木也,从半木。——《说文》。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片。”
(3) 又如:片批(切肉的一种刀法。刀略倾斜,切之使肉成片状)
(4) 用刀将物斜削成扁薄形状 。如:两只山鸡已经都片出来了,又片了些羊肉片子
名词
(1) 扁而薄的东西
雪片一冬深。——唐· 杜甫《寄杨五桂州谭因州参军段子之任》
(2) 又如:唱片;画片;相片;影片;片石(片状石料);木片;玉兰片;虾片;名片;瓦片;片楮(片纸)
(3) 半;整体中的一小部分或较大地区内划出来的较小地区
片言可以折狱者。——《论语》
(4) 又如:分片包干;片儿会;片简(片断的文字材料);片断(指整体中的一部分);片玉(比喻群贤之一);分片负责;土地连成片;片合(两半相合。指交配)
(5) 花瓣 。如:花片;牡丹片
(6) 雪花
密片无声急复迟,纷纷犹胜落花时。——唐· 方干《叙雪寄喻凫》
(7) 词的分段称分片,上段叫“上片”,下段叫“下片”。下一段的开头叫“过片”
形容词
(1) 单个;单只 。如:片影(一片影子;孤独的身影);片帆(孤舟;一只船);片字(犹只字);片雨(阵雨;局部地区降落的雨);片席(片帆,孤舟)
(2) 微小;微少
卧此片时醒。——唐· 杜甫《高柟》
(3) 又如:片言折之(用三言两语去说服他);片札(小简,短信);片善(微小的优点);片语(简短的话);片霎(片刻,刹那);片辞(简短的言辞);片鳞半爪(喻事物的极小部分);片句(简短的语句)
(4) 形容极短的时间 。如:片晷(片刻。晷,日晷,测日的仪器,借指时间);片晌(片响。很短的时间)
(5) 偏颇;不全面 。如:片记(片面记载,不全面的记载)
量词
(1) 形容薄而成片的东西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 李白《望天门山》
(2) 又如:两片安眠药
(3) 延伸的平面或广阔区域(如陆地或水域)
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之涣《凉州词》
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
(4) 又如:印度南部的一片热带农村地区;两河之间的一片森林地带
(5) 如同舞台布景一般的真实的或想象的景物 。如:一片丰收景象
(6)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ien3 [海陆丰腔] pien3 pien5 [东莞腔] pen5 [陆丰腔] pian5 [宝安腔] pen3 [台湾四县腔] pien3 pien5 [客语拼音字汇] pian3 pian4 [沙头角腔] pien5 [客英字典] pi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片 | 普麵 | 滂 | 先開 | 去聲 | 霰 | 開口四等 | 山 | 先 | pʰien | phenh/phen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2) 同本义
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说文》
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六书故》
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易·解》(3) 又如:莩甲;甲坼(甲宅。外壳裂开。指草木种子裂开硬壳发出芽头)
(4) 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
献甲者执胄。——《礼记·曲礼》
殪以为大甲。——《国语·晋语》
齐国寡甲兵。——《战国策·齐策》
函人为甲。——《周礼·考工记》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左传·成公二年》
卷甲而藏。——宋· 苏轼《教战守》
甲冰霜迸落。——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5) 武器
得甲库,取器械。——《资治通鉴》
(6) 披甲的人,即甲士
晋侯饮 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精甲万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动物的坚硬的外壳 。如:龟甲;鳞甲
(8)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 。如:指甲;趾甲
(9)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 。如:保甲;甲首(元代每二十户为一甲,明代十户为一甲,一甲之长为甲长)
(10) 天干的第一位,用以纪年、月、日
乙卯乃雨,甲子又雨。——苏轼《喜雨亭记》
(11) 又如:六甲甲胆(中医认为人的脏腑分五行,同属的再以甲乙分。胆与肝同属木,胆称甲木,亦称甲胆)
(12) 六十甲子的省称 。如:年过花甲
(13) 代词。用来指称佚名的人或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名 。如:某甲与某乙
(14) 姓
动词
(1) 居第一;冠于
治宅甲诸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 又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3) 把甲衣穿在身上
晞一营大噪,尽甲。——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甲马(披甲的战马;画有神象或符咒的符箓);甲坊署(掌管甲胄等的官署);甲伍(披甲执兵的队伍);甲士(押甲的战士);甲第连云(形容达官显贵住宅高耸入云 的样子)
形容词
第一的,上等的 。如:甲第(上等的府第;指豪富之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ap7 [客英字典] gap7 [台湾四县腔] gap7 [梅县腔] gap7 [沙头角腔] gap7 [东莞腔] gap7 [陆丰腔] gap7 [客语拼音字汇] gab5 [宝安腔] gap7
◎ 潮州话:g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甲 | 古狎 | 見 | 狎 | 入聲 | 洽 | 開口二等 | 銜 | 咸 | krap/keap | kap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hái
副词
(1) ——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兼有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还”表示的语气大体上可以分成平、扬、抑三类
(2) 表示平的语气,不含轻重抑扬的意思
(3) 表示行为动作或状况不变,跟“仍旧、依然”相当
白头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取酒还独倾。——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一樽还酹江月。——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又如:还在原位;我的脚还痛
(5) 跟“虽然、尽管”等连用,表示行为状况不因别的条件改变而改变。如:虽然已经宣布散会,人们还在继续争论(表示行为重复,有“重新、再”的意思。如:京剧团明天还演一场)
(6) 表示扬的语气,把事情往大里、高里、重里说
(7) 更加 。如: 二勇比他哥哥大勇还壮
(8) 表示项目、数量增加,范围扩大 。如:除了他们三个以外,小组里还有我
(9) 不但(不仅,不光)…还… 。如:小伙子不仅会开拖拉机,还会修理电器
(10) 表示抑的语气,把事情往小里、低里、轻里说
(11) 表示勉强过得去 。如:这根绳子还较结实;还算不错,电话最后打通了
(12) 表示数量小,时间不到,等等 。如:人还太少,编不成队
(13) 还…就… 。如:还不过五点钟,他就已经起床了
(14) 还+没(不到)…就… 。如:我还没说话,他就说“知道了”
(15) 尚且 。如:小车还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
(16) 表示感情为主,意思有的可以用前面三项来解释,但那是次要的
(17) 表示超出预料,有赞叹的语气 。如:下这么大雨,没想到你还真准时到了
(18) 表示应该怎样而不怎样,名不副实,有责备或讥讽的语气 。如:亏你还是大哥哥呢,也不让着点妹妹!
(19) 用于反问 。如:都十二点了,你还说早!
(20) 另见
huán
动词
(1) (形声。从辵(
,表示与行走有关),瞏( )声。本义:返回)(2) 同本义
还,復也。——《说文》
还,返也。——《尔雅·释言》
还而不入。——《诗·小雅·何人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资治通鉴》
既罢,还内。
还部白府君。(回到府里报告太守。府君,太守。)——《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便要还家。——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自南海还。——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还首(自动回来请罪);还云(飘回的云朵;指回信);还函(回信);还转(回转,返回);还复(返回)
(4) 回头;回顾
羽还叱之。——《汉书·项籍传》
视无还。——《国语·周语》
(5) 又如:还顾(回顾;回头看);还睇(回头看);还视(回头看)
(6) 通“环”。环绕
左还授师。——《礼记·内则》
还辟再拜稽首。——《礼记·曲礼》
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国语·吴语》。注:“还,转也。”
引车右还。——《楚辞·招魂》
道还公宫。——《左传·哀公三年》
诸侯之师,还郑而来。——《左传·襄公十年》
还庐树桑,菜茹有畦。——《汉书·食货志上》
三人还射。——《史记·李将军传》
还柱而走。——《战国策·燕策》
方还柱走。
以地还之也。——《公羊传·庄公十年》
水潦所还,埒丘。——《尔雅·释丘》
(7) 又如:还绕(环绕);还会(交互缠绕的样子);还旋(环绕)
(8) 恢复;还原
吏以过误罢者还其职。——《明史·太祖本纪》
(9) 又如:还惺(歇息一会而恢复精力);还质(恢复丽质);还睦(恢复和睦);还童(恢复青春);还级(恢复到原等级)
(10) 来,到来
舜禹还至,王业还起。——《荀子·王霸》
(11) 又如:春还(春天到来;春天来了);时还(时来运转)
(12) 交还;归还
当奉还土地民人。——《三国志·吴主传》
还矢先王。——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率夺还之。——《明史》
(13) 又如:还璧(归还玉璧;归还原物或辞谢馈赠之物);还珠(物归原地与原主);还归(归还)
(14) 偿还;交付
割慈忍爱还租庸。——杜甫《岁晏行》
(15) 又如:还付(归还交付);还偿(偿还);还款(归还所欠的债款或偿付所欠的贷款);还直(偿还价值)
(16) 回报;回击 。如:还报(还手,报复;报应;报答);还兵(用兵器还击);还骂(挨骂者回骂对方)
(17) 后退
主人答拜还。——《仪礼·乡饮酒礼》
(18) 又如:还走(返身后退而走);还流(回流;回旋或倒流之水)
(19) 罢歇;止息 。如:雨还(雨止);流弊不还(流弊不止息)
(20) 包;保证 。如:还你名实兼收(包你名利双收);还有雨下(保证有雨下)
(21) 通“营”
(22) 经营;谋画
内则大夫自还而不尽忠,外则诸侯连朋合舆。——《管子·山至数》
(23) 又如:还秩(谋求私利);还私(谋私)
(24) 惑乱
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荀子·成相》
周环中规,折还中矩。——《礼记·玉藻》
(25) 又如:还主(惑乱君主)
副词
(1) 仍然;重复
子孙日以长,世世还复然。——柳宗元《田家》
(2) 反而
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3) 通“旋(
)”。迅速法立而还废之,令出而后反之。——《管子·任法》
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吕氏春秋·爱士》
鬼魅不能自还兮,半长途而下颠。——《汉书·扬雄传上》
(4)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