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人

ài shā ní yà rén [ ai sha ni ya ren]
注音 ㄞˋ ㄕㄚ ㄋ一ˊ 一ㄚˋ ㄖㄣˊ

词语释义

爱沙尼亚的主体民族。部分分布在高加索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另有少数分布在欧、美各国。约110万人(1985年)。讲爱沙尼亚语。多信基督教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爱沙尼亚人(Estonians),爱沙尼亚的主体民族。东欧波罗的海东北沿岸的居民。自称“爱斯特拉塞德人”。

爱沙尼亚人的网络释义

爱沙尼亚人

  • 爱沙尼亚人(Estonians),爱沙尼亚的主体民族。东欧波罗的海东北沿岸的居民。自称“爱斯特拉塞德人”。
  • 爱沙尼亚人的翻译

    英语: Estonian
    法语: estonien
    德语: Die esten.

    汉字详情

    ài [ai]
    部首: 445
    笔画: 10
    五笔: EPDC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BBKE
    四角: 2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旡()声。本义:亲爱;喜爱)

    (2)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惠,爱也。——《尔雅》

    爱施者,仁之端也。——《说苑·说丛》

    君子自爱,仁之至也。——《法言》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孝经》。沈宏曰:“亲至结心为爱。”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公夫人甚爱女。——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

    非疏骨肉爱过客。——《韩非子·五蠹》。

    (3) 又如:爱幸(喜爱宠幸);爱乐(喜爱);爱敬(亲爱恭敬;喜爱敬重);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

    (4) 男女间有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古诗四首》之三,见《文选》卷二十九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战国策·齐策》。

    (5) 又如:爱色(喜欢女色)

    (6) 喜好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袁枚《祭妹文》

    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爱莲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7) 又如:爱玩(爱好玩赏。后用以指爱好的玩物或对游玩的喜好)

    (8) 爱护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好自将爱,一年便健。——《三国志·方伎传》。

    (9) 又如:爱人以德(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帮助他人);爱物(爱护万物)

    (10) 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 。如:爱发脾气;爱下雨

    (11) 爱惜,珍惜

    爱莫助之。——《礼记·表记》。注:“犹惜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苏轼《留侯论》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不爱死,义也。——柳宗元《驳复仇议》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2) 又如:爱身(爱惜生命,贪生怕死)

    (13) 舍不得;吝惜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14) 又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汉·贾谊《过秦论》。

    (15) 又如:爱吝(爱惜,吝啬)

    (16) 贪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宋史·岳飞传》

    (17) 友爱

    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

    (18) 怜悯、怜恤、同情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名词

    (1) 惠;仁爱

    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

    (2) 又如:爱惠(仁慈恩惠)

    (3) 尊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

    (4) 姓

    英文翻译

    love, be fond of, like

    方言集汇

    ◎ 粤语:ngoi3 oi3
    ◎ 潮州话:aiⁿ3

    宋本广韵

    shā,shà [sha]
    部首: 331
    笔画: 7
    五笔: IIT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FH
    四角: 39120

    详细解释

    shā

    名词

    (1) (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2) 同本义

    沙,水中散石也。——《说文》。字亦作砂。

    于沙。——《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

    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管子·地员》

    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北山经》

    红壁丹沙。——《楚辞·招魂》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李白《古风》

    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又如: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沙痕(沙上的痕迹);沙泉(沙上涌出的泉水);沙府(铺沙的墓穴)

    (4) 沙滩。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

    凫鷖在沙。——《诗·大雅·凫鷖》

    (5) 又如:沙线(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沙涂(沙泥沉积而成的浅滩);沙步(沙滩边渡口);沙洪(由流沙淤积而成的大暗滩);沙路(沙滩上的路;沙石路);沙际(沙滩或沙洲边);沙屿(沙滩和小岛);沙碛(沙滩;沙洲)

    (6) 沙地;水边可耕之地 。如:沙民(沙田上耕作的民丁);沙丁(沙田民户中的丁男);沙裙(沙田边缘的荒地);沙压(被流沙覆盖的耕地);沙坑(流沙淤积的洼地);沙埚(低洼的沙地);沙荒地(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

    (7) 沙漠 。如:沙衍(沙漠);沙度(越过沙漠);沙莽(广阔的沙地,大漠);沙朔(北方沙漠之地,塞北);沙陲(边陲沙漠之地);沙区(沙漠地区);沙西(泛指远方沙漠地带以西的地区);沙外(大漠以北);沙塞(沙漠边塞);沙塞子(生长在塞外沙漠地带的胡人)

    (8) 由蒸制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品 。如:豆沙

    (9) 姓。如:沙三(泛指人名。在元剧中和“五留”同用。犹言“张三”、“李四”)

    (10) 古有时通“纱”。指绢之轻细者

    素沙者今之白缚也,……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周礼·天官·内司服》郑注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形容词

    (1) 沙哑的,嘶哑的 。如:沙喉咙(嘶哑的嗓子);沙嗄(沙涩。嘶哑不圆润)

    (2) 粗糙 。如:沙壳子(质粗劣的小铜钞);沙模儿铜钱(即沙钱,质地粗劣的小铜钱);沙涩(粗糙)

    (3) 粗野;粗俗 。如:沙块(粗野之人)

    (4) 颗粒松散如沙状 。如:沙糖;沙瓤(呈细粒状的松散瓜瓤)

    (5) 〈方〉∶雌性的 。如:沙牛

    (6) 另见 shà

    shà

    动词

    (1) 〈方〉∶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如:把米里的稗子沙一沙

    (2) 另见 shā

    英文翻译

    sand, gravel, pebbles; granul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saa1
    ◎ 客家话:[陆丰腔] sa1 [梅县腔] sa1 [宝安腔] sa1 [客语拼音字汇] sa1 [海陆丰腔] sa1 [东莞腔] sa1 [台湾四县腔] sa1 [客英字典] sa1 [沙头角腔] sa1
    ◎ 潮州话:sua1 sa1 (sua sa)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加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suɑsra/sha
    [ni]
    部首: 327
    笔画: 5
    五笔: NX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女性
    仓颉: SP
    四角: 772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尸,匕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个人亲昵的样子。本义:亲近,亲昵)

    (2) 同本义。后作“昵”

    尼,从后近之也。——《说文》

    尼,近也。——《小尔雅》。按,近昵之意,字亦作昵。

    不避远尼。——《尸子》

    (3) 安定,平和

    尼,安也。——《尔雅》

    尼,和也。——《广雅》

    竟界尼康。——《隶释·祝睦后碑》

    名词

    (1) 尼姑,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是梵语“比丘尼”(Bhidsunt)的简称

    人道为尼,遂居此寺。——《洛阳伽蓝记·胡统寺》

    (2) 又如:僧尼(和尚和尼姑);尼寺(尼姑所住的寺院);尼房(尼姑所居处);尼坛(尼姑受戒的地方)

    (3) 尼山 。如:尼丘(尼邱。山名,即尼山,在山东曲阜县东南。相传为孔子出生地。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尼圣(对孔子的尊称);尼轲(孔子和孟子的并称);尼聃(儒家创始人仲尼和道家创始人老聃的并称);尼首(谓人头像尼丘山,中低四方高)

    英文翻译

    Buddhist nun; transliter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nei4
    ◎ 客家话:[梅县腔] ni2 [台湾四县腔] ni2 nit8 [客语拼音字汇] ni2 [东莞腔] li2 [客英字典] ni2 [陆丰腔] ni3 [海陆丰腔] ni2 nit8 [宝安腔] l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女夷脂B開平聲開口三等脂Bnrii/nyɳi
    [ya]
    部首: 105
    笔画: 6
    五笔: GO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TC
    四角: 1010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小篆作“亞”。许慎认为像人驼背形。甲骨文一说像花边形。本义:丑)

    (2) 同本义

    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

    亚,丑也。——《说文》。段玉裁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衣驾切。”

    (3) 次;次于。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先后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亚也。——《易·系辞》荀本

    亚旅。——《书·牧誓》

    侯亚侯旅。——《诗·周颂·载芟》

    为亚卿焉。——《左传·文公六年》

    龟亚之。——《仪礼·士虞礼》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亚献(古代祭祀举行三次供物仪式,第二次叫“亚献”);亚元(名列第二);亚父(仅次于父);亚帅(副帅);亚相(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亚将(次将,副将);亚饭(古代天子、诸侯第二次进食时奏乐佐食的乐师;古代天子、诸侯的第二次进食);亚圣(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亚魁(古代泛指科举考试第二名)

    (5) 低于;低。表示等级的高低

    圭妫之班,亚 宋子而相亲也。——《左传·襄公十九年》。 杜预注:“亚,次之。”

    动词

    (1) 垂;低垂

    松装粉穗临窗亚,水结冰锤簇溜悬。——前蜀· 韦庄《对雪献薛常侍》

    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鲁迅《野草》

    (2) 俯,偃俯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唐·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亚也。——《易·系辞》荀李

    亚旅。——《书·牧誓》

    侯亚侯旅。——《诗·周颂·载芟》

    为亚卿焉。——《左传·文公六年》

    鱼亚之。——《仪礼·士虞礼》

    亚身受取白玉羁,开口衔将紫金勒。——唐· 元稹《望云骓马歌》

    (3) 又如:亚地(俯于地;倒于地)

    (4) 压;低压

    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葫芦,十分疼痛难忍。——《西游记》

    叶重如将青玉亚,花轻疑是红绡挂。——宋· 欧阳修《渔家傲》

    (5) 又如:亚地(满地;遍地);亚腰葫芦(细腰葫芦。亚:压;挤紧)

    (6) 挨着,靠近

    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叠背,闹闹嚷嚷,屯街塞巷,都来看迎大虫。——《水浒传》

    (7) 又如:亚肩叠背(压肩叠背)

    (8) 掩,闭

    花笼淡月,重门深亚。——蔡伸《丑奴儿慢》

    (9) 通“压”。垂压

    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

    花亚欲移竹,鸟窥新卷帘。——杜甫《入宅三首》

    英文翻译

    Asia; second

    方言集汇

    ◎ 粤语:aa3 ngaa3
    ◎ 潮州话:a1 a3

    宋本广韵

    rén [ren]
    部首: 220
    笔画: 2
    五笔: WWWW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
    四角: 80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评论);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头号令(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4)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说,又令人请地于 魏。——《韩诽 子·十过》

    (5) 又如:人兵(兵马);猎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绍人;行人;证人;法人;报人;强人;恩人

    (6) 人材;杰出人物 。如:人材(有才学、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龙(比喻人中俊杰)

    (7) 指人手,干事的人 。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8) 别人,他人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坚决要离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别人的东西);人我(他人与我);人言(别人的评议)

    (10) 民,百姓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人帐(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听(即民听,指老百姓的视听);人上(众人之上);人宗(众人的楷模);人等(众人,许多人)

    (12) 智人 。如:北京人;蓝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以一人生三计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人种(能传种接代的男人)

    (15)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如:人遐世远(人情世事久远);人非物换(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人心浇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为);人术(谓处置人事的谋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人验(指可资验证的人事)

    (16) 尘世;人世 。如:人家(人间);人我相(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人曹官(人间的官员);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犹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间);人封(人间;尘世);人境(尘世)

    (17) 人的身体 。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8) 指人情事理 。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儿(人情)

    (19) 男女性交 。如:人道惧绝(丧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

    (20) 伴侣

    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淮南子》

    (21) 果仁。后作“仁”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尔雅·释木》郝懿行义疏

    (22) 通“仁”。仁爱

    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代词

    (1) 每人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人皆贺之。——《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人人(每个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形容词

    人为,人造成的 。如:人厄(人为的困苦、灾难);人火(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人均(人为的乐声);人患,人妖(人为的灾祸)

    英文翻译

    man; people; mankind; someone else

    方言集汇

    ◎ 粤语:ja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n2 [沙头角腔] gnin2 [客英字典] ngin2 [海陆丰腔] ngi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n1 ngin2 [东莞腔] ngin2 [宝安腔] ngin2 [台湾四县腔] ngin2 [陆丰腔] gnin3
    ◎ 潮州话:nang5 (nâng) ring5 (jîng)[揭阳]rê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如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njin/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