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祭

fán jì [ fan ji]
注音 ㄈㄢˊ ㄐ一ˋ

词语释义

燔祭 fánjì

(1) 用火烧全兽作为献祭

holocaust

词语解释

  1. 烧柴祭天。泛指礼祭。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临燔祭,脱袞冕。”

  2. 指祭祀所用之牲体。

    郭沫若 《骑士·双簧》:“司会者以十足的基督教意识径直把我当成了一匹赎罪的羔羊,拉到这样庄严的基督教的祭坛来做燔祭。”参见“ 燔柴 ”。

引证解释

⒈ 烧柴祭天。泛指礼祭。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临燔祭,脱袞冕。”

⒉ 指祭祀所用之牲体。参见“燔柴”。

郭沫若《骑士·双簧》:“司会者以十足的基督教意识径直把我当成了一匹赎罪的羔羊,拉到这样庄严的基督教的祭坛来做燔祭。”

燔祭的网络释义

燔祭

  • 燔祭,节期名,这种祭不可为任何人留下一点肉,被认为是最好的一种祭,也是犹太教允许非犹太人到圣殿献上的一种祭。
  • 燔祭造句

    她的力量若不够献一只羊羔,她就要取两只斑鸠或是两只雏鸽,一只为燔祭,一只为赎罪祭。
    这些是在月朔的燔祭和同献的素祭,并常献的燔祭与同献的素祭,以及照例同献的奠祭以外,都作为馨香的火祭献给耶和华。
    他的力量若不够献一只羊羔,就要因所犯的罪,把两只斑鸠或是两只雏鸽,带到耶和华面前为赎衍祭:一只作赎罪祭,一只作燔祭。
    封锁廊门,吹灭灯火,不在圣所中向以色列神烧香,或献燔祭。
    于是上主的火降下,焚尽了全燔祭、柴木、石头和尘土,也烧干了沟中的水。
    并献一只公山羊为赎罪祭,这是在常献的燔祭和同献的素祭并同献的奠祭以外。
    众人将神的约柜请进去,安放在大卫所搭的帐幕里,就在神面前献燔祭和平安祭。
    耶和华的使者对玛挪亚说"你虽然款留我,我却不吃你的食物,你若预备燔祭就当献与耶和华。"。
    又洗了脏腑和腿,烧在坛上的燔祭上。
    人奉给耶和华的供物,若以鸟为燔祭,就要献斑鸠或是雏鸽为供物。
    在这坛上不可奉上异样的香,不可献燔祭、素祭,也不可浇上奠祭。
    无论是燔祭是平安祭,你要为每只绵羊羔,一同预备奠祭的酒一欣四分之一。
    将你们的燔祭,平安祭,十分取一之物,和手中的举祭,并还愿祭,甘心祭,以及牛群羊群中头生的,都奉到那里。
    又照他的力量取两只斑鸠或是两只雏鸽,一只作赎罪祭,一只作燔祭。
    又要献一只公山羊为赎罪祭。这是在常献的燔祭和同献的素祭并同献的奠祭以外。
    又要将一只公山羊为赎罪祭,献给耶和华,要献在常献的燔祭和同献的奠祭以外。
    要从他们手中接过来,烧在耶和华面前坛上的燔祭上,是献给耶和华为馨香的火祭。
    这些,你们要献在常献的燔祭和同献的素祭并同献的奠祭以外,都要没有残疾的。
    在会幕的帐幕门前,安设燔祭坛,把燔祭和素祭献在其上,是照耶和华所吩咐他的。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将燔祭加在平安祭上,吃肉吧。

    汉字详情

    fán [fan]
    部首: 414
    笔画: 16
    五笔: OTOL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FHDW
    四角: 92869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2) 同本义

    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说文》

    藉芿燔林。——《列子·黄帝》

    燔之于四通之衢。——《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

    体若燔炭。——《素问·生气通天论》

    抱木而燔死。——《庄子·盗跖》

    燔其茏城。——《史记·平津侯生父传》

    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汉书·宣帝纪》

    燔诗书——《汉书·儒林传》

    不若燔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燔燎(火把);燔石(焙烧矿石);燔刑(烧人至死的残酷刑罚);燔燃(燃烧);燔销(烧毁) 火烧整只的牲畜

    (4) 火烧整只的牲畜

    有免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为俎孔硕,或燔或炙。——《诗·小雅·楚茨》

    (5) 又如:燔柴(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以祭天);燔祀(焚柴祭祀)

    英文翻译

    to roast; to burn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an1 pan1 [梅县腔]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1 pan1 [客英字典] fan1 p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附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byan/bvanbʰĭwɐn
    [ji]
    部首: 519
    笔画: 11
    五笔: WFI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BOMMF
    四角: 279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祭祀)

    (2) 同本义

    祭,祀也。——《说文》

    祭之为言索也。——《说苑·权谋》

    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公羊传·桓公八年》注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论语·乡党》

    以灵鼓鼓社祭。——《周礼·地官》

    (3) 又如:公祭死难烈士;主祭;陪祭;祭扫(祭祀并扫墓)

    (4) 使用,旧小说中谓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 。如:祭起一件法宝来

    英文翻译

    sacrifice to, worship

    方言集汇

    ◎ 粤语:zai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5 [宝安腔] zi5 [海陆丰腔] zi5 [梅县腔] zi5 [沙头角腔] zi5 [客英字典] zi5 [陆丰腔] zi5 [东莞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ji4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例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tsĭɛicied/zi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