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爇

fán ruò [ fan ruo]
注音 ㄈㄢˊ ㄖㄨㄛˋ

词语释义

1.焚烧。 2.指燃烧之火。

词语解释

  1. 焚烧。

    宋 叶适 《与黄岩林元秀书》:“临期转行李於妻家,一宵邻舍火作,生生之具燔爇略尽。”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 鋹 既为天兵所败,其下乃燔爇府库,寳货之外,其真珠美者,凡四十有六瓮焉。”

  2. 指燃烧之火。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升水不能救八藪之燔爇,撮壤不能遏 砥柱 之沸腾。”

引证解释

⒈ 焚烧。

宋叶适《与黄岩林元秀书》:“临期转行李於妻家,一宵邻舍火作,生生之具燔爇略尽。”
宋无名氏《五国故事》:“鋹既为天兵所败,其下乃燔爇府库,寳货之外,其真珠美者,凡四十有六瓮焉。”

⒉ 指燃烧之火。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升水不能救八藪之燔爇,撮壤不能遏砥柱之沸腾。”

燔爇的网络释义

燔爇

  • fán ruò ㄈㄢˊ ㄖㄨㄛˋ 燔爇
  • (1).焚烧。 宋 叶适 《与黄岩林元秀书》:“临期转行李於妻家,一宵邻舍火作,生生之具燔爇略尽。”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 鋹 既为天兵所败,其下乃燔爇府库,寳货之外,其真珠美者,凡四十有六瓮焉。”
  • (2).指燃烧之火。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升水不能救八薮之燔爇,撮壤不能遏 砥柱 之沸腾。”
  • 汉字详情

    fán [fan]
    部首: 414
    笔画: 16
    五笔: OTOL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FHDW
    四角: 92869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2) 同本义

    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说文》

    藉芿燔林。——《列子·黄帝》

    燔之于四通之衢。——《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

    体若燔炭。——《素问·生气通天论》

    抱木而燔死。——《庄子·盗跖》

    燔其茏城。——《史记·平津侯生父传》

    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汉书·宣帝纪》

    燔诗书——《汉书·儒林传》

    不若燔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燔燎(火把);燔石(焙烧矿石);燔刑(烧人至死的残酷刑罚);燔燃(燃烧);燔销(烧毁) 火烧整只的牲畜

    (4) 火烧整只的牲畜

    有免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为俎孔硕,或燔或炙。——《诗·小雅·楚茨》

    (5) 又如:燔柴(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以祭天);燔祀(焚柴祭祀)

    英文翻译

    to roast; to burn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an1 pan1 [梅县腔]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1 pan1 [客英字典] fan1 p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附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byan/bvanbʰĭwɐn
    ruò [ruo]
    部首: 403
    笔画: 18
    五笔: AFWO
    仓颉: TGIF
    四角: 4433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烧)

    (2) 同本义

    爇,烧也。——《说文》

    然火曰爇。——《通俗文》

    爇僖负羁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毋爇五谷。——《淮南子·兵略》

    遂令攻郤氏,且爇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爇烧(燃烧);爇薪(用为家贫而好学的典故);爇客(指自称能用丹头把铁点成金子的人)

    (4) 烘烤 。如:爇鸡(烤鸡。后用以计谋破敌之典)

    英文翻译

    burn

    方言集汇

    ◎ 粤语:jyu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iet8 [梅县腔] nget8 [海陆丰腔] ngiet8 [客英字典] ngi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七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如劣薛A合入聲合口三等仙Anʑĭwɛtnjyet/rv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