燅俎
注音
ㄒㄨㄣˊ ㄗㄨˇ
词语释义
指熟热的祭牲。
指加热祭牲。
词语解释
指熟热的祭牲。
宋 胡铨 《建康府卞公祠堂记》:“又有燅俎以侑食,腹胙以倞福,以至十伦之义,吁亦众矣。”
指加热祭牲。
明 王志坚 《表异录·祭祷》:“祭宗庙物曰缩鬯萧艾,温祭物曰燅俎。”
引证解释
⒈ 指熟热的祭牲。
引宋胡铨《建康府卞公祠堂记》:“又有燅俎以侑食,腹胙以倞福,以至十伦之义,吁亦众矣。”
⒉ 指加热祭牲。
引明王志坚《表异录·祭祷》:“祭宗庙物曰缩鬯萧艾,温祭物曰燅俎。”
燅俎的网络释义
燅俎
汉字详情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四鹽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燅 | 徐鹽 | 邪 | 鹽A | 平聲 | 鹽 | 開口三等 | 咸 | 鹽A | zĭɛm | zsiem/szie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2) 同本义
为俎孔硕。——《诗·小雅·楚茨》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左传·隐公五年》
祭操俎。——《山海经·海外西经》
俎豆之事。——《论语·卫灵公》
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3) 又如:俎几(俎形如几,故称。古代祭祀、燕飨时所用的礼器);俎拒(俎足中央的横木);俎味(祭祀用食品)
(4) 古代割肉用的砧板。多木制,也有青铜铸的,大方形,两端有足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切肉的砧板。)——《史记·项羽本纪》
英文翻译
chopping board or block; painted
方言集汇
◎ 粤语:zo2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u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cih1 [海陆丰腔] zu3 cu3 [台湾四县腔] zu3 cu3
◎ 潮州话:zo2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u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cih1 [海陆丰腔] zu3 cu3 [台湾四县腔] zu3 cu3
◎ 潮州话:zo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阻 | 側吕 | 莊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criox/trv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