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熬汲汲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形容心情焦忧急切。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书则不得笔法……画又迹不逮意,但以自娱。与夫熬熬汲汲,名利交战於胸中,不亦犹贤乎!”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心情焦忧急切。
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书则不得笔法……画又迹不逮意,但以自娱。与夫熬熬汲汲,名利交战於胸中,不亦犹贤乎!”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āo
动词
(1) (词源见
声) 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 。如:熬白菜;熬豆腐(2) 另见
其它字义
áo
动词
(1) (形声。从火,敖声。本义:煎干;炒干)
(2) 同本义
熬,干煎也。——《说文》
熬,火干也。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方言七》
淳熬。——《礼记·内则》
设熬。——《周礼·小祝》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王建《隐者居》
(3) 又如:熬谷(干炒过的谷物);熬稃(爆米花)
(4) 用小火慢煮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新唐书·摩揭陀传》
(5) 又如:熬粥(慢火煮粥);熬汤(煮物制汤)
(6) 忍受;忍耐;坚持
我心兮煎熬。——《楚辞·怨上》
二则口渴难熬。——《水浒》
(7) 又如:熬不住(忍耐不了);熬不过苦刑
(8)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火,敖声。本义:煎干;炒干)
(2) 同本义
熬,干煎也。——《说文》
熬,火干也。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方言七》
淳熬。——《礼记·内则》
设熬。——《周礼·小祝》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王建《隐者居》
(3) 又如:熬谷(干炒过的谷物);熬稃(爆米花)
(4) 用小火慢煮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新唐书·摩揭陀传》
(5) 又如:熬粥(慢火煮粥);熬汤(煮物制汤)
(6) 忍受;忍耐;坚持
我心兮煎熬。——《楚辞·怨上》
二则口渴难熬。——《水浒》
(7) 又如:熬不住(忍耐不了);熬不过苦刑
(8)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ngau3 [东莞腔] ngau2 [沙头角腔] ngau2 ngau5 [海陆丰腔] ngau2 [梅县腔] ngau2 [台湾四县腔] ngau2 [客语拼音字汇] ngau2 [宝安腔] ngau2 [客英字典] ngau2 [梅县腔] ngau2
◎ 潮州话:ng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敖 | 五勞 | 疑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ngau | ŋɑu |
详细解释
āo
动词
(1) (词源见
声) 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 。如:熬白菜;熬豆腐(2) 另见
其它字义
áo
动词
(1) (形声。从火,敖声。本义:煎干;炒干)
(2) 同本义
熬,干煎也。——《说文》
熬,火干也。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方言七》
淳熬。——《礼记·内则》
设熬。——《周礼·小祝》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王建《隐者居》
(3) 又如:熬谷(干炒过的谷物);熬稃(爆米花)
(4) 用小火慢煮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新唐书·摩揭陀传》
(5) 又如:熬粥(慢火煮粥);熬汤(煮物制汤)
(6) 忍受;忍耐;坚持
我心兮煎熬。——《楚辞·怨上》
二则口渴难熬。——《水浒》
(7) 又如:熬不住(忍耐不了);熬不过苦刑
(8)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火,敖声。本义:煎干;炒干)
(2) 同本义
熬,干煎也。——《说文》
熬,火干也。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方言七》
淳熬。——《礼记·内则》
设熬。——《周礼·小祝》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王建《隐者居》
(3) 又如:熬谷(干炒过的谷物);熬稃(爆米花)
(4) 用小火慢煮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新唐书·摩揭陀传》
(5) 又如:熬粥(慢火煮粥);熬汤(煮物制汤)
(6) 忍受;忍耐;坚持
我心兮煎熬。——《楚辞·怨上》
二则口渴难熬。——《水浒》
(7) 又如:熬不住(忍耐不了);熬不过苦刑
(8)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ngau3 [东莞腔] ngau2 [沙头角腔] ngau2 ngau5 [海陆丰腔] ngau2 [梅县腔] ngau2 [台湾四县腔] ngau2 [客语拼音字汇] ngau2 [宝安腔] ngau2 [客英字典] ngau2 [梅县腔] ngau2
◎ 潮州话:ng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敖 | 五勞 | 疑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ngau | ŋɑ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水,及声。本义:从井里打水,取水)
(2) 同本义
汲,引水于井也。——《说文》
汲,取也。——《广雅》
可用汲。——《易·井》
而出溉汲。——《吕氏春秋·慎行论》
而谷汲者。——《韩非子·五蠹》
每汲用。——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有泉可汲。——明· 顾炎武《复庵记》
(3) 又如:汲古(钻研古书,如汲水于井);汲水(引水;取水)
(4) 牵引
凡任,索约,大汲其版,谓之无任。——《周礼·考工记·匠人》
(5) 引导
汲郑伯。——《谷梁传·襄公十年》
(6) 又如:汲善(引人向善)
(7) 引荐;提拔 。如:汲扬(汲引,引荐而显扬之)
形容词
(1) 用同“急”。急剧
不汲汲于富贵。——《汉书·扬雄传》
(2) 又如:汲汲忙忙(十分急迫繁忙);汲汲营营(急迫追求的样子)
(3) 用同“岌” 。如:汲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p7 [梅县腔] gep7 kip7 [海陆丰腔] kip7 [客语拼音字汇] gieb5 kib5 [陆丰腔] kip8 [宝安腔] gip7 kip7 gep7 [客英字典] kip7
◎ 潮州话:戈音4(吸),kib4(khip) [澄海]kig4(khi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急 | 居立 | 見 | 緝B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侵B | 深 | kip/kyp | kĭĕp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水,及声。本义:从井里打水,取水)
(2) 同本义
汲,引水于井也。——《说文》
汲,取也。——《广雅》
可用汲。——《易·井》
而出溉汲。——《吕氏春秋·慎行论》
而谷汲者。——《韩非子·五蠹》
每汲用。——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有泉可汲。——明· 顾炎武《复庵记》
(3) 又如:汲古(钻研古书,如汲水于井);汲水(引水;取水)
(4) 牵引
凡任,索约,大汲其版,谓之无任。——《周礼·考工记·匠人》
(5) 引导
汲郑伯。——《谷梁传·襄公十年》
(6) 又如:汲善(引人向善)
(7) 引荐;提拔 。如:汲扬(汲引,引荐而显扬之)
形容词
(1) 用同“急”。急剧
不汲汲于富贵。——《汉书·扬雄传》
(2) 又如:汲汲忙忙(十分急迫繁忙);汲汲营营(急迫追求的样子)
(3) 用同“岌” 。如:汲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p7 [梅县腔] gep7 kip7 [海陆丰腔] kip7 [客语拼音字汇] gieb5 kib5 [陆丰腔] kip8 [宝安腔] gip7 kip7 gep7 [客英字典] kip7
◎ 潮州话:戈音4(吸),kib4(khip) [澄海]kig4(khi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急 | 居立 | 見 | 緝B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侵B | 深 | kip/kyp | kĭĕp |